在“五一”假期,消费市场活力显著增强,数据显示,银联网络交易金额较去年同期增长5.5%,创下历史同期新高。尤其在百货购物领域,消费总额同比增长19%,这一数据揭示了消费者在经历疫情后的补偿性消费行为,以及假日经济对消费的积极影响。
赵萍副院长指出,今年“五一”消费热度显著,得益于疫情的有效控制、假日因素的推动、全国消费促进月活动的启动,以及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化的促消费活动共同作用。实体商场在这一背景下焕发新生,尤其是向上海郊区发展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如南翔印象城、龙湖上海闵行天街、青浦万达茂等,吸引了大量消费者,成为消费热点。
随着线上购物的普及,实体购物中心依然吸引了消费者的关注。例如,在上海,青少年龚启明选择在商场内的滑冰场度过假期,而家长们则带着孩子在“觅境森林”观赏热带植物,享受亲子时光。文艺青年小张则在商场的剧场观看了话剧,体验了买手店、展览和精品咖啡等特色活动带来的文化氛围。
曾经的商场模式单一、同质化严重,如今通过引入多样化活动、特色体验,吸引了不同年龄层的消费者。市中心的商场则通过创意市集、结合独特地理位置的活动等方式,吸引游客与本地居民,提升了消费体验。数据显示,上海全市线下消费总额在“五一”期间增长显著,表明传统商场正在通过创新转型,激发新的消费热情。
在“五一”假期,浙江杭州建德梅城镇严州古城的老街热闹非凡。当地商户胡武华的烤饼店生意火爆,得益于古城旅游业的兴起,其收入较以往大幅增长。随着古城游的热度上升,严州古城吸引了近20万人次游客,旅游收入突破3000万元,带动了地方特产的销售,如晒面、笋干等,不仅在当地销售,还通过线上渠道销往全国各地。
乡村游的兴起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梅城镇的特色农产品通过“线下购买、邮寄到家”的模式,实现了更广泛的市场覆盖。数据显示,乡村民宿预订量同比增长超过220%,农家乐商品预订量增长超过260%,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选择到乡间度假,同时,县域消费能力也在提升,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增长显著。
“五一”期间,全国多地同步举办“双品网购节”,电商平台积极响应,推出了包括京东、苏宁、唯品会在内的系列促销活动,涵盖了服装、食品等传统品类,以及汽车等大宗消费品,满足了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
电商平台的创新服务,如跨品类以旧换新,使得消费者在购物体验上获得了更多便利。同时,网购活动的参与者年龄范围不断扩大,数据显示,60岁以上用户的消费订单量显著增长,反映了老年群体在线消费习惯的形成和市场潜力的释放。
整体而言,“五一”假期的消费数据展现出中国市场的强劲活力,线上线下消费的融合与创新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选择,同时也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