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保护与差异化服务的平衡

图灵汇官网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生活智能化与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个人数据信息管理成为公众日益关注的话题。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大数据杀熟”——逐渐引起广泛关注。

“大数据杀熟”指的是在线服务提供商利用大数据、AI等技术,对具有不同消费习惯的用户实行差异化定价策略,即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产品或服务给予不同价格。这种行为的构成要素包括:识别消费者、实施差异化定价以及产品或服务的一致性。其本质在于服务提供者根据消费者承受能力最大化获取利润。

追溯到2000年9月,亚马逊首次被记录实施类似策略。当时,该网站根据用户统计资料、购物历史及网络行为等因素,对同一款热销DVD光盘实施差别定价。新用户购买《泰特斯》DVD的费用为22.74美元,而某些老用户则需支付26.24美元。随后,亚马逊优化算法,实现动态定价,每半小时调整商品价格达5万余次。

大数据“杀熟”现象源自互联网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解决这一问题并非难事,关键在于实现信息对称。消费者可通过启用比价插件,比较不同渠道同种商品价格,亦或要求服务提供者删除个人信息。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赋予用户权利,要求在完成特定、明确且合法目的后立即删除个人信息。若平台未遵守此规定,则面临罚款。

然而,大数据的应用并非全然负面。它也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个性化服务与传统经济时代的标准化、大规模生产理念产生冲突。遵循欧盟规定,删除个人数据可能导致个性化服务受限。因此,解决“大数据杀熟”问题需从消除信息不对称出发。

具体措施包括:保障消费者知情权,要求服务提供者公开差异定价详情,如特定节日或特定群体的优惠;从服务评价权着手,增强消费者话语权,允许消费者通过评价影响服务提供者的资产价值。在数字化时代,合理运用大数据分析,提供精准服务,促进平台经济活力,同时规范大数据应用,平衡用户隐私保护与个性化信息开发,鼓励差异化产品与服务发展,是构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观点由某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提出。

本文来源: 图灵汇 文章作者: 飞机狂人
    下一篇

岁末年初,5G手机又到了新品扎堆上市的时候。 2020年12月29日,vivo X60系列发布,这是与全球知名影像光学品牌蔡司合作后的首次落地成果;2020年12月28日,小米集团发布高端手机小米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