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未成年人触网现象日益普遍,这引发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关注。据统计,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到1.75亿,占全国未成年人总数的93.1%。至2020年底,中国网民总数突破9.89亿,其中学生群体占比高达21%,超过2亿人。这一趋势表明,网络已成为未成年人获取信息、娱乐休闲的重要途径。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专门设立章节强调国家、社会、学校及家庭需协同努力,培养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法律明确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针对未成年人上网行为设置时间管理、权限管理及消费管理等功能,以保障未成年人的网络权益和身心健康。
为了响应法律法规的要求,各大视频应用积极推出“青少年模式”。这一模式在用户首次启动应用时自动弹出提示,进入后限制使用时段,并提供专属内容池,以防范未成年人接触不良内容或过度沉迷网络。如YY直播平台于2019年9月上线的青少年模式,禁止未成年人进行充值、送礼和评论互动等消费相关操作,并设置了时间锁定与特定时间段限制,旨在引导青少年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
自2019年起,国内已有53家平台上线“青少年模式”,基本覆盖了主流的网络直播和视频平台。这些平台通过不断优化“青少年模式”内容池,加入民俗文化、非遗展示、科普教育、历史文化等内容,旨在丰富未成年人的网络生活,增强他们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网络平台在内容方面持续发力,扩充适合未成年人观看的视频内容。例如,YY直播的“护苗小分队—运营分队”积极推动内容创新,引入民俗文化、非遗展示、科普教育等元素,旨在让青少年通过直播、视频深入了解祖国的文化底蕴和自然风光。此外,平台还加强与相关机构的合作,确保未成年人能够接触到更多高质量、适合年龄的内容。
面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挑战,行业内外纷纷呼吁加强防沉迷系统的统一性,并将其纳入设计流程的早期阶段。智能手机制造商如OPPO、小米等已内置游戏防沉迷系统,而游戏引擎公司优美缔与腾讯合作,共同推出防沉迷系统开发工具,以期在游戏开发阶段即融入防沉迷机制。
为确保未成年人网络环境的安全与健康,国家层面已建成实名验证系统,并要求所有上线运营的游戏企业必须接入防沉迷系统。对于未能严格遵守防沉迷要求的企业,各地出版管理部门将采取责令改正、直至吊销相关许可的措施。
尽管如此,当前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领域仍面临一些挑战,如部分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功能实际效果有限,以及内容池的局限性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互联网公司深入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既能满足未成年人兴趣,又能提供安全、健康网络环境的平台。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技术创新、法律法规建设及行业自律,构建一个既包容又安全的网络空间,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