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6月1日起,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简称《未保法》)正式生效,新增“网络保护”章节,旨在强化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教育,提升其在虚拟世界中的意识与能力。这一变革凸显了网络素养在当前信息社会中的关键地位,旨在通过教育、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疫情期间,网络学习成为教育的新常态,但同时也暴露出教师、家长与学生在数字技能上的差距,引发了诸多问题。网络素养不足导致的教学质量参差、家庭矛盾激化、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凸显,凸显了网络素养教育的迫切性与必要性。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深入发展,网络素养已不仅仅是生活的便利,更是青少年成长与社会适应的基础。
为了应对上述挑战,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腾讯社会研究中心携手,举办了“未成年人网络素养高峰论坛”,并成立了“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这一举措旨在构建全面的网络素养教育生态,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未成年人网络素养2020年度报告》指出,网络素养的核心在于“赋权”、“赋能”与“赋义”。这三大理念强调了青少年在网络安全与自我发展中的主动权,全面培养其信息获取、分析、创造与道德判断的能力,以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行为之中,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尽管报告显示,中国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总体表现良好,但仍需关注其深层次的数字技能,特别是创新能力和自我表达的培养。在教育领域,数字创意教育的缺失成为制约因素之一。学校教育的负担、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以及家长在数字素养方面的局限,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全面提升。因此,构建一个支持青少年创造性的数字环境,成为推动网络素养教育的关键。
家庭作为未成年人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的网络素养教育至关重要。《未保法》明确指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提高网络素养,规范自身行为,引导和监督未成年人的网络活动,保障其合法权益。社会各界,包括教育部门、学校、政府、企业和公益组织,应协同合作,通过讲座、公益活动等形式,深入偏远地区,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网络素养教育,确保所有未成年人都能受益于数字时代的机遇。
构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的生态系统,不仅需要专业智慧和知识,更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从政策制定到实践操作,从教育体系的完善到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未保法》的实施,为这一目标提供了法律框架,明确了各主体的责任与义务。通过持续的教育、监管与支持,我们有望共同打造一个既安全又充满机会的网络环境,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在数字世界中成为有担当的社会成员。
《未保法》的修订与实施,标志着我国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与教育领域的重大进步。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我们应携手共进,不断探索和完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为下一代提供坚实的数字基础,帮助他们在信息社会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