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结束,家长们关注的焦点转向了“神兽”们如何能健康回归校园生活。河南新乡一中的于永新老师观察到,他的班级内学生似乎并未深陷网络漩涡。去年寒假,他尝试建立了一个交流群,初衷是为了方便学生讨论学习和作业。然而,这个计划并未如愿,群里鲜有人声,互动稀少。调查后发现,部分学生受限于无手机或家长严格管控,网络活动频率低。
随着秋季学期的到来,于永新注意到班上家长对孩子网络使用的严格规范,孩子们因此形成了良好的上网习惯。面对青少年网络沉迷的问题,于永新建议家长采取措施,包括不让孩子独自保管手机,设定明确的上网时长限制,例如工作日白天由家长保管电子设备,周末则适度开放,但需控制在1-2小时。
学校在防范网络沉迷方面也扮演着关键角色。自今年6月1日起实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了学校管理规定,禁止未成年学生将手机带入课堂,确需带入者须统一管理。对于违规携带或使用手机的学生,学校视其为严重违纪行为。通过家长会和倡议书等形式,学校提醒家长加强监管,提升网络素养,协助孩子抵御网络成瘾。
于永新老师认为,青少年沉迷网络往往源于现实生活中的需求未被满足,缺乏归属感和成就感。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解决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丰富他们的现实生活,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为此,班级设立了多种角色和活动,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感到被需要。同时,教师应给予学生积极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进行自我管理。
于永新强调,网络并非洪水猛兽,而是青少年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培养网络技能和素养是青少年成长的必修课。通过设置课前“讲新闻”环节,以及语文课上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查找资料,增强了学生合理使用网络的能力。他指出,适度引导学生享受游戏、关注娱乐八卦等休闲活动,有助于塑造健康的生活态度,培养多元兴趣,自信地融入数字化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