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偷脸”事件追踪:摄像头遮挡品牌接着用!美妆、奶茶店通通沦陷

图灵汇官网

探索AI技术在日常应用中的伦理与法规界限

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小成本行业,如美妆、奶茶等,其伦理与法规的边界变得尤为关键。本文旨在探讨两个核心问题:无感人脸采集是否侵犯公民权益?厂家如何合法获取终端客户平台的人脸信息?

法律与伦理视角

自2019年“人脸识别第一案”以来,公众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关注持续升温。这一案件聚焦于杭州野生动物园强制要求游客激活人脸识别系统,引发郭兵先生的法律诉讼。最终,法院判决动物园赔偿郭兵经济损失,并删除其面部特征信息,但人脸识别系统未作调整。此案例凸显了技术发展与法律规制之间的紧张关系。

法规进展

2021年“315晚会”后,国家网信办强调加快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进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明确指出,处理敏感个人信息需具备特定目的和充分必要性。此外,《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亦于2020年10月实施,进一步细化了个人信息保护的标准与原则。

法规解读

依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五条,处理个人信息应遵循不滥用、适度原则,并满足合法性、正当性与必要性条件。法规强调了企业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时的法律责任,旨在保护公民隐私权。

行业动态与展望

尽管法规推进,但当前仍存在企业、公民对生物识别信息安全意识不足的现象。然而,业内专家普遍持乐观态度,预期未来将有更严格的标准与法规出台,促进技术发展与信息安全的和谐共生。

安全技术解决方案

在技术层面,国内已探索通过增强数据保护机制来提升人脸识别系统的安全性。例如,采用“应用、安全并重”的策略,根据不同应用场景(如云、管、端)设计数据保护方案,确保即使数据被导出,也无法被不当使用。

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步渗透至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隐私与安全的广泛关注。面对这一趋势,需要政策制定者、企业、行业组织等多方协同合作,共同探索技术价值与信息安全的平衡之道,确保AI技术的发展既能惠及大众,又能有效保护个人隐私与数据安全。

本文来源: 图灵汇 文章作者: 田燕妮
    下一篇

编译 | 熊大宝编辑 | 李水青4月1日报道,本周三,微软和美国陆军均发公告,微软获得为美国陆军制造AR头显的合同,这笔交易可能在10年内价值高达218.8亿美元。截至周三交易日收盘,微软股价上涨至每股235.77美元,涨幅1.7%。这笔交易显示,微软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