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智能网联汽车成为了各界代表关注的焦点话题。从传统汽车制造商(如上汽、广汽、长安、长城、奇瑞)到互联网巨头(如百度、360),众多企业纷纷提出了关于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建议。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汽车芯片作为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一关注源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该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交通设施的数字化、网联化建设,以提升交通的智慧发展水平。汽车与人工智能、信息通信领域的融合加速,预示着汽车智能化和网联化的趋势已成共识。
尽管智能网联汽车展现出蓬勃的发展前景,但仍面临一个核心瓶颈——算力不足。这一挑战不仅影响消费者的体验,也制约了汽车厂商的创新动力。据统计,智能网联功能在新车装载率上的显著提升,从2015年的4.6%跃升至2020年的48.8%,但在实际应用中,用户反馈却相对冷淡。多数消费者对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感知仍局限于中控屏、仪表盘等基本功能,对于语音控制、车联网、HUD抬头显示和远程控制等功能的关注度不高。这表明,尽管硬件装载量大幅提升,但智能网联功能的实际使用价值并未得到充分释放。
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背后,是传统汽车全面转型的迫切需求。海量数据的实时处理、多动作的快速响应与决策、复杂的物联网通信以及整车OTA更新,都在不断推动汽车迈向智能网联时代。然而,当前汽车行业的芯片算力水平却处于尴尬境地。例如,理想ONE采用的QCM 820A芯片,性能对标2016年的高通骁龙820,而市面上多数汽车采用的芯片算力水平,与最新的移动终端芯片相比,至少落后两代以上。这种算力差距不仅影响了汽车的流畅运行,更限制了智能网联功能的潜力发挥,导致消费者对智能网联汽车的认知与需求难以形成有效的正向循环。
面对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中算力不足的问题,全行业需要携手合作,共同寻求解决方案。从汽车芯片供应商、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者到传统车企,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深度参与,共同推动算力升级。行业协会和行业领军企业应发挥引领作用,通过组织行业论坛、促进跨行业交流,梳理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战略,引导各参与方形成共识。同时,传统车企应打破过去的研发模式,深入洞察市场需求,以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为导向,推动智能网联功能的优化与创新。非汽车行业的芯片商、座舱集成商、系统和软件供应商也应积极参与,共同探索在高算力平台下提升用户体验的可能性。
智能网联汽车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但算力不足的挑战不容忽视。通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我们有望克服这一瓶颈,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步入真正的消费者驱动时代,实现从技术革新到用户体验的全面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