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芯东西报道 —— 视觉记忆对于人类而言是认知学习的关键,而在人工智能领域,电磁频谱则是其“视觉感知”的核心。传统的AI系统依赖内置内存和信号处理进行图像识别,但尚未有一款平台能够根据光的变化调整电信号极性,以此实现类似人类的视觉记忆。
近日,由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引领的研究团队发布了一项创新成果,旨在构建一种集成了成像、图像处理、机器学习及内存功能的光驱动类脑芯片。这一设计灵感源于人类大脑处理视觉信息的方式,旨在为机器人、智能穿戴设备以及仿生植入物提供更加灵敏和智能的视觉能力。
该研究的论文《基于层状黑磷的完全光控记忆与神经形态计算》已在《先进材料》杂志上发表。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利用二维层状黑磷,一种具有独特光电特性的超级材料,其阻值能够根据不同的光波长变化而改变,从而在AI系统中模拟“视觉神经元”的功能。
传统AI系统中的关键组件往往分散在不同区域,受限于技术或空间限制,无法高效协同工作。RMIT研究团队的创新之处在于将这些“散落”的AI组件整合到一块芯片中,通过集成成像、处理、机器学习和内存功能,大幅提升了AI决策的效率与精确度。
这一设计思路借鉴了人类大脑的高度整合能力。团队成员、RMIT副教授Sumeet Walia表示:“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视觉作为切入点,使计算机模仿人类大脑从视觉识别到决策过程的整个流程,进而推动神经机器人学、人机交互技术以及可扩展仿生系统的进步。”
在具体应用层面,Walia提到,如果将这种神经启发式硬件集成至行车记录仪中,即便不依赖网络连接,也能识别灯光、标志、物体,并作出即时决策,展示了技术在日常设备上的潜在价值。
揭开这一AI芯片“视觉超能力”的面纱,我们发现其中的秘密在于二维层状黑磷这一超薄材料。这种材料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够根据特定波长的光改变其阻值,从而在AI系统中扮演“视觉神经元”的角色。
受光遗传学的启发,RMIT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层状黑磷和光遗传学的方法,通过向芯片照射不同波长的光来实现图像捕捉、存储等操作,甚至可以创建、修改AI芯片的内存。通过光的波长编码,AI芯片能够自动优化图像,进行像素级预处理,并通过全光学驱动的神经形态计算对图像进行分类,实验显示其图像识别准确率超过90%。
这项研究不仅实现了AI组件的高效整合,还展示了与现有电子技术及硅技术的兼容性,为未来技术的进一步集成铺平了道路。Taimur Ahmed博士指出,光驱动计算比当前技术更快、更精准且能耗更低,且在一个纳米级设备上集成了如此多的核心功能,使得单个芯片能够进行大规模的机器学习和AI应用集成。
RMIT研究团队的愿景远不止于此。除了在机器人和智能穿戴设备上的应用,他们还看到了光学AI芯片在康复领域的巨大潜力,如将其应用于人工视网膜,有望提升仿生眼的准确性和商业化进程。正如Ahmed博士所言,AI芯片最终目标是成为能够从环境中学习的“类脑”系统,不断进化以适应复杂多变的世界。
这段改写试图保持原文的核心信息和科学性,同时通过句式、结构和词汇的调整,尽量避免与原版重复,以符合改写要求。在描述技术细节和应用前景时,采用了更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增强可读性和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