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已成为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对用户隐私的担忧,尤其是应用程序(APP)过度索权的问题日益凸显。近期,针对中国电信旗下APP索要70多项权限并修改通讯录的行为,引发了广泛讨论。对此,中国电信回应称,在用户同意的前提下,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APP采用统一申请用户授权的方式,以提供所需服务。当用户同意授权后,APP方能使用这些权限。
然而,面对海量用户信息的收集,企业是否真正能够有效利用这些数据实现商业价值?答案并非绝对。火绒安全联合创始人马刚指出,尽管数据被视为石油时代的重要资源,但企业往往在收集大量用户信息的同时,面临如何合理利用和妥善保管这些数据的挑战。部分企业甚至在数据管理不当的情况下,将数据用于非法交易,导致网络黑灰产业规模庞大。
近年来,从头条新闻的麦克风权限争议到支付宝年度账单的默认勾选,再到关于微信隐私的讨论,一系列事件不断提醒着用户对隐私泄露的敏感度。一项调查表明,近七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是在“被自愿”的情况下用隐私换取便捷,且超过七成的人认为网络平台在隐私保护方面表现不佳。近九成的人认为手机APP过度采集个人信息,近八成的人认为手机APP上的个人信息安全性堪忧。
面对如此严峻的隐私泄露风险,用户应采取何种措施保护个人信息?首先,用户需警惕APP在安装过程中要求的多项权限,包括但不限于电话、位置、通讯录等,若不同意,可能无法正常使用APP。此外,对于APP过度获取权限的问题,专家建议用户在安装时结合自身需求,谨慎选择敏感权限的授权。对于强制授权问题,依赖于手机系统的改进来解决。
获取权限并非意味着潜在的恶意行为,判断软件的恶意程度不应仅局限于权限的索取。个人信息泄露的源头复杂多样,包括但不限于APP、信息数据管理、网站安全漏洞及黑客攻击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实施为打击网络违法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但个人隐私保护的相关法律仍待完善。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专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旨在增强用户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和行动力:
通过上述措施,用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自己的隐私安全,同时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构建更加安全、透明的数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