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平台近期采取行动,对售卖假冒商品的小程序进行打击,已永久下架875个违规小程序。然而,北青报记者调查发现,市场上仍有多个小程序继续出售高仿产品。法律专家指出,这种售假行为不仅侵犯了他人商标权,若情节严重,还可能触犯刑法。
在微信搜索关键词,如“高仿手表”、“精仿鞋”、“高仿奢侈品”,仍能找到数百个售卖假货和仿制品的电商小程序。例如,“高l仿手表仿表博雅名表复刻表”等小程序展示了卡地亚、浪琴、欧米茄、劳力士、万国等知名品牌的仿制手表,以及LV、Gucci、Prada等奢侈品的仿冒包、腰带、鞋。同样,“高A仿手机精仿手机批发网”陈列了iPhone、三星等品牌的高仿手机,声称提供大量批发服务。此外,“高1仿鞋莆田鞋精仿鞋货源代理”小程序自称专注于莆田制造的Nike、阿迪达斯、NB等运动鞋,以假乱真。
这些售卖假货的小程序并非传统的微店,更多地扮演着展示平台的角色。它们通常仅提供商品展示功能,无法实现在线购买与支付流程,而是引导顾客添加店主的微信进行交易。业内人士解释,只有经过认证的小程序,即由正规企业或个体工商户运营,才具备支付和附近功能,支持顾客在线购买并直接支付。而个人运营的小程序仅提供展示功能,不支持在线支付,只能通过引导顾客至店主的微信完成交易。
开设小程序的复杂程度相对较低,只需注册即可。电商平台上的商家提供从设计到开发的一站式服务,报价在150元至200元之间,承诺1至2天内完成制作。开发者建议在命名时避免使用过于显眼的品牌名称,以规避审核风险。
小程序成为售假微商的新阵地,部分原因在于电商行业面临的流量固化问题。微信庞大的用户基础为小程序提供了巨大的流量潜力,激发了电商行业的创新与应用。尽管微信已采取措施打击售假行为,但小程序中售卖假货的现象依然存在。法律专家提醒,售卖高仿商品的行为可能构成侵权甚至犯罪,消费者权益受到法律保护。
面对微信小程序内售假现象的持续存在,不仅需要平台采取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同时,消费者应提高警惕,选择合法合规的电商平台进行购物。法律层面的严惩和公众意识的提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