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民航局发布的一项重要指南,如同春风拂面,激发了航空行业对“空中开机”模式的热烈响应。截至1月18日20:00时,已有10家航空公司宣布了机上手机使用解禁的时间表,这一举措标志着航空旅行的新篇章即将开启。
1月18日凌晨,首批“尝鲜者”已经降落在地面。然而,在享受这一创新带来的便利之时,一些乘客也发现了一些未尽完善的环节。连不上网络或虽已连接但无法流畅观看视频成为了许多乘客在机上WiFi使用体验中的“痛点”。
中国电信作为国内唯一具备卫星移动通信牌照的基础运营商,采用Ku卫星通信技术为乘客提供上网服务。但专家指出,传统的Ku卫星技术受限于速度和容量,无法满足乘客对高速上网的需求。高通量卫星被视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它有望在未来成为提升机上网络体验的重要推手。
尽管东航已率先将广播词改为“飞机即将起飞,请您将手机调为飞行模式”,不再强制关机,但仍有不少乘客在实际体验中感受到网速的局限性。据东航透露,他们已为部分航线提供了空中WiFi服务,覆盖了包括国际远程航线在内的166条国内重点商务航线。
限制名额以及网速体验不佳的问题,根源在于当前航空领域所采用的通信技术。专家解释,机载WiFi主要依赖于ATG(地对空)和卫星通信两大路径,中国主要采用卫星通信。然而,由于卫星设计初期并非专为大规模通信而设,加之飞机天线口径较小、卫星资源有限,导致带宽承载能力较低。
为解决这一瓶颈,高通量Ku卫星预计于2019年升空,成为改善机上网络体验的关键因素。高通量卫星系统容量显著提升,有望为乘客带来更为安全、高速、经济的宽带上网服务。此外,关于卫星通信频段的选择,业内存在Ka频段与Ku频段的讨论,但最终,中国电信计划采用高通量Ku技术,以期在保障用户体验的同时控制成本。
高通量Ku与Ka卫星的发射成本相近,但后者凭借更高的带宽能力和更低的成本,被视为可能替代现有Ku卫星提供网络服务的优选方案。谢鹰总工程师认为,高通量Ka技术的发展不会威胁Ku技术的生存,两者各有优势,且Ku在广播电视业务上的广泛运用为其带来了稳定的地位。然而,从成本与带宽性价比的角度来看,高通量Ka技术的引入将是推动机上互联网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的关键。
随着政策的推进和技术创新的不断探索,航空旅行的体验正逐渐向着更加便捷、高效的方向发展。虽然短期内尚存在一些技术挑战和体验限制,但随着高通量卫星等新技术的应用,未来乘客在机上享受高速网络服务的梦想有望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