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答题热潮于2018年初兴起,迅速席卷网络,吸引了大量用户参与。作为一项崭新的活动,直播答题每日都在经历显著变化,特别是在近期,广告的频繁插入成为了最大亮点。
在1月9日,中国首个商业广告在直播答题平台亮相,30分钟内便吸引了400万观众围观。此后,广告专场在四大直播答题平台上轮番上演,短短一周内,已有15家广告商加入了直播答题的行列。
以1月16日为例,北京青年报的记者观察到,四个平台当天共进行了31场直播答题,其中10场为广告专场,占比高达30%。广告专场主要集中在下午及晚上的黄金时段,例如“百万赢家”平台在18:30至21:30间连续四场为广告专场。
直播答题中的广告形式多样,除了在题目中巧妙嵌入广告题外,直播页面上也会持续展示广告信息,主持人亦会适时播报广告内容。广告专场的奖金通常高于普通场次,尤其在晚间时段更为丰厚。以某手机品牌的赞助为例,其在“百万英雄”平台的广告专场奖金高达300万,另一家食品电商平台的赞助奖金也达到了200万。
据统计,自1月9日直播答题首次引入广告以来,短短一周时间内,共有15个广告商参与其中,涵盖餐饮、电子、游戏、电商等多个行业。然而,不同观点对于这类广告存在分歧,有人认为其为“送分题”,减少了知识题的难度;而有人则抱怨为了背诵广告内容而耗费大量精力,质疑直播答题的本质是否已偏离初衷。
对此现象,专家赵子忠分析称,直播答题之所以能够吸引广告商投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能够带来可观的流量,而广告的最终目标在于吸引潜在客户。然而,直播答题中的广告效果是否真正有效,则值得商榷。数据虽显眼,但实际转化率才是关键。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柴芦径则认为,直播答题可能只是短暂的流行趋势。随着参与者的增多,发现实际收益有限,加之广告商难以获得预期回报,这类活动可能会逐渐失去吸引力。
直播答题的未来走向仍需观望,但其初衷——为参与者提供休闲娱乐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个获取知识的机会——能否持续维持,取决于其能否与法律、公平竞争等要素形成良性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