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已成为我国外贸增长的关键驱动力,其潜力在于可能引领贸易规则的革新。商务部数据显示,全国13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上半年进出口总额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增幅显著。其中,B2B交易占据了主导地位。
尽管数据亮眼,但跨境电商领域亦面临定义模糊、监管滞后等挑战。全球范围内,包裹数量激增与海关监管能力不足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前复关及入世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对此充满期待,坚信跨境电商能成为中国制定新一代国际规则的关键途径。
定义与规模
厘清跨境电商概念至关重要。过去几年,这一概念虽受投资界热捧,但在实际统计层面,定义争议不断,特别是B2B与B2C模式的界限模糊。商务部统计覆盖了这两种模式,预计未来跨境电商业务将占据中国贸易总量的27%,并在2020年提升至37%。
海关总署官员指出,由于缺乏明确的跨境电商定义与统计范畴,海关无法进行有效统计。这如同无法准确统计一个城市年轻人数量,除非有一个年龄界定范围。但多个机构已多次基于公开数据进行估算,如中信建投报告提及,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6.7万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33.6%,预计到2020年规模将达12万亿元。
增长与结构
目前,我国跨境电商以出口为主,B2B占比大,但进口和B2C市场增长迅速,显示出更强的发展潜力。中信建投报告显示,2016年出口跨境电商交易额占整体交易的82.1%,而进口跨境电商占比从2008年的4.2%增长至2016年的17.9%,预计到2020年将提升至25%。
B2C vs B2B
B2C电商以其消费者导向、符合互联网“长尾理论”的商业模式,展现出更强的增长爆发力。B2B模式则依赖于销售人员的增加来扩大规模。以亚马逊为例,其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仅用7年时间便超越了传统实体书店的130年历史。
全球规则重塑
快速发展的数字化平台挑战着传统的贸易与投资政策框架,政策未能及时跟进。世界银行报告指出,智能自动化、先进机器人和3D打印成为评估地区作为生产基地吸引力的新指标。支付方式的变革同样影响着贸易与投资环境,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报告强调,电子支付手段的重要性日益增强,预计到2019年,信用卡和借记卡的使用比重将降至46%。
中美视角
中美在制定数字化规则时存在差异,中国侧重于货物贸易优势,美国则聚焦服务贸易与数字产品的自由化。龙永图建议,应逐步构建成熟的跨境电商业务规模,理顺业务流程与监管模式,形成中国模式并向国际组织提出方案。在此过程中,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协调与企业间的良性竞争合作至关重要。
政策的不确定性
面对政策波动,龙永图认为当前是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跨境贸易的任何形态都不应过早否定或急于定论,市场自然会决定主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