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工智能公司Builder.ai的崩塌引发广泛关注。这家曾估值15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在短短几个月内估值一路跌至清零,最终走向破产清算。董事会内部调查显示,公司2024财年报告收入达2.17亿美元,实际收入却仅有5100万美元,存在严重夸大。更有人指控,公司设有两套财务记录:一套虚假数据用于获取投资,另一套才反映真实财务状况。Builder.ai并非个例,像Nate、GameOn等所谓“AI公司”也被曝出涉嫌欺诈,这些案例暴露出利用AI概念进行投机和欺骗投资者的行业问题。
Builder.ai曾一度发展势头迅猛。公司不仅有一位擅长与媒体沟通的CEO,还获得了来自三大洲知名投资者的支持,甚至和微软达成合作。其主营业务是为中小企业开发应用程序,表面看前景良好。两年前,《Fast Company》杂志还将它评为全球AI领域最具创新力公司第三名,仅次于OpenAI和谷歌DeepMind。
然而,2024年冬天开始,形势急转直下。Builder董事会发现公司销售额存在严重夸大问题,CEO随后宣布辞职。这家总部位于伦敦,在印度和美国加州都设有办公室的企业,很快从估值15亿美元的“独角兽”跌入破产深渊,目前正在特拉华州法院进行清算。据悉,Builder.ai还在接受纽约南区检察官办公室的调查,而创始人杜加尔及其家人已于2024年夏季搬往迪拜。今年5月,杜加尔在Instagram上宣布转型为技术顾问,开放“一对一交流”分享经验,但他的咨询主页实际并无内容。
Builder.ai的前身是2016年成立的Engineer.ai,最初主要为企业定制应用程序和软件工具,早期几乎不提“人工智能”。2018年首轮重要风投时,CEO杜加尔介绍公司的150个词里,没提过“AI”。直到2023年完成最后一轮融资,由卡塔尔投资管理局领投时,新闻稿正文第三个词才开始强调“人工智能”。多年来,投资者累计向Builder投入4.5亿美元,包括软银旗下孵化器DeepCore、微软等。
公司的策略是把资金大量投入市场推广而非产品研发。2024年,Builder的自我推广支出达4200万美元,占总收入的80%,团队扩张到1500人。杜加尔常以“首席巫师”自居,通过媒体和电视节目塑造个人品牌,称“AI将解放人类创造力”。
但Builder.ai难以兑现“AI开发”的承诺。曾有高管质疑公司问题遭解雇后起诉,称公司有两套财务记录,一套虚假数据吸引投资,一套反映真实状况,还提到实际客户少且多数不满产品体验。该高管甚至把公司比作血液检测公司Theranos的骗局,称其全是“镜花水月”。2019年公司更名为Builder.ai后,双方达成和解,具体内容未公开。
2024年5月,有匿名帖文爆料,Builder.ai的AI产品“娜塔莎”并非基于神经网络,而是依靠700名印度程序员手动完成工作。虽然后来公司现任首席执行官反驳称“AI是真实存在的”,但也承认在AI定义和宣传上“做得不够好”。
类似的情况不止Builder.ai。纽约AI初创公司Nate曾称能用AI让用户跳过购物结账流程,2020年融资4000万美元,却被揭穿实际靠菲律宾外包员工手动完成交易,创始人因欺诈被起诉。旧金山AI体育聊天公司GameOn的创始人及妻子也被指控伪造审计报告、夸大收入等,导致投资者损失超6000万美元。
这些案例反映出,在人工智能热潮下,部分企业把AI包装成“万能救世主”,疯狂投资、快速发布、夸大宣传成常态。有观点指出,“AI欺诈在硅谷早有发生,泡沫中更猖獗,融资时说点‘机器学习’‘大语言模型’就行,不需要真有AI”。Builder.ai的倒塌,或许是这场行业喧嚣中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
智能手机屏幕上显示着Builder.ai的网站,其营销口号是“让构建网站或应用程序变得像点披萨一样简单”
Builder.ai创始人萨钦德夫杜加尔参加2024年卡塔尔Web峰会
Builder.ai于2017年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展示其产品“娜塔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