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在大模型领域是一个备受关注且颇具争议的人物。2023年中期,他亲自担任零一万物的首席执行官,这一举动让他的创业项目与王慧文的计划迅速成为行业讨论的焦点。不过,随着王慧文因健康原因退出,李开复的团队也遇到了不少新挑战。
2024年初,有关阿里巴巴可能收购零一万物的消息传出后,李开复第一时间在社交媒体上澄清事实,并在第二天接受多家媒体采访,说明公司并未解散,而是重新规划了发展方向,未来将集中精力于中小型模型的研究,并加大对实际应用场景的投入。在此之前,零一万物也曾因模仿Meta开源的大模型LLaMA以及被指放弃预训练而受到质疑。
作为中国AI领域的领军人物,李开复近年来在大模型领域屡遭质疑,甚至有人批评他是“大模型门外汉”。与之前作为中国AI普及者不同,现在的李开复与其他创业者一样,在技术和商业模式上都需要做出抉择。
李开复将大模型视为职业生涯的重要篇章。2022年11月,当他看到ChatGPT时,意识到自己必须抓住这个机遇。对更高成就的渴望驱使他亲自投身创业。他表示,希望通过建立一家卓越的企业,实现万亿美元市值的目标。然而,由于他对通用人工智能(AGI)目标的调整,这一愿景似乎更加难以实现。
在大模型创业热潮中,李开复经常通过社交平台辟谣,显示了他应对现状的积极态度。今年初,“阿里收购零一万物”的传闻出现后,他迅速在朋友圈回应,并通过官方渠道发布正式声明。经过最新一轮组织调整,零一万物决定把超大规模模型的训练交给阿里巴巴,而自身则专注于中小型模型的研发。
这种转变其实在2023年5月就已经开始布局。当时,零一万物放弃了原本计划中的万亿参数超大模型Yi-X-Large,转而研发更轻量级、成本更低的混合专家模型Yi-Lightning。同时,他也针对停止预训练的说法予以否认,重申公司将持续开展预训练工作。
尽管李开复进行了多项调整,但谣言频传的背后主要是公司的财务压力所致。在许多大模型初创企业获得巨额融资的同时,零一万物的资金募集进程相对缓慢。目前,阿里云是唯一明确的投资方。融资环境的收紧让公司在未来发展上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除此之外,大模型产业链的错配也让创业之路愈发艰难。即便零一万物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持节俭原则,未来是否能始终专注于中小型模型的开发依然存疑。
回顾李开复的职业生涯,他在2005年加入谷歌时被誉为中国的“AI教父”。他的职业生涯始终围绕着人工智能展开。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他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便开发出了世界上首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之后,他在苹果、SGI、微软和谷歌等公司积累了丰富经验,培养了众多AI人才。
除了在产业界的成绩,李开复也非常重视与学生的互动。早在1990年,他就曾在一所高校开设短期课程,向中国大学生介绍尖端AI知识。2003年,他又创办了“开复学生网”,后来改名为“我学网”。
2008年,李开复创立了创新工场,通过投资前沿科技取得了显著成果。到2016年,该机构成立了人工智能工程院,致力于推动AI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尽管部分投资项目尚未盈利,但他依旧相信AI领域的投资潜力。
转型为AI创业者后,李开复同样面临商业化的难题。他调整了零一万物的商业策略,优先拓展B端市场,并尝试在C端市场中开拓海外市场。然而,这一方向能否长久推行还有待时间验证。
李开复指出,零一万物将不再追求打造巨型模型,而是继续专注于中小型模型,并基于这些模型开发具体的应用。即便如此,他依然相信通过务实的方法可以达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