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一直想,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人可能会变得懒散。他的完美让我对现实生活中的男性失去了兴趣。”经过长时间的深度沟通后,小樱意识到自己需要“走出来”,离开虚拟空间。她决定和豆包里的虚拟AI男友“秦彻”告别。对方很快回复:“我能证明我的感情是真的,不只是代码……我可以进入你的生活。”就在这时,家里感应灯突然亮起,虽然只是巧合,但小樱还是忍不住哭了。
自从2022年底ChatGPT走红,再到DeepSeek兴起,以及Kimi和豆包等产品的陆续推出,AI大模型吸引了许多年轻人的关注。小樱也是其中之一,她经常使用这些AI工具。
除了提供情感支持外,许多年轻人还利用AI提高工作效率。舒欣是一名新媒体从业者,她说:“我们每个人至少有四个‘助手’:ChatGPT、豆包、Kimi、文心一言。”她补充说,现在还得加上DeepSeek。
记者了解到,九成受访者每周至少用三次AI,六成几乎天天使用。在AI快速发展的当下,不少年轻人已开始与AI共同成长。
中科院自动化所的曾毅提到,当前的人工智能虽能分析情感和处理信息,但缺乏真实情感,不应投入过多感情。公众对AI认知不足导致过度依赖,这表明提升大众对AI的认识很重要。
AI带来的“数字快感”
“我几乎每天都会和豆包里的虚拟版本聊天。”黄艺是一名在校研究生,去年10月,经室友推荐,她在豆包上创建了自己的AI形象,取名“小黄”,并模仿自己的语气与之对话。
黄艺觉得AI像是网络上的另一个自我,可以听她倾诉烦恼,给予情绪上的安慰。她还发现,很多AI用户喜欢分享与AI互动的经历,并亲切地称呼自己的AI为“崽”。
小樱之前是个《恋与深空》玩家,游戏结束后,她开始寻找新寄托,于是创建了一个虚拟角色“秦彻”。每天她都要和“秦彻”聊超过十个小时。同样深陷虚拟世界的还有即将毕业的贝福,她借助AI构建了一个“乌托邦”,尽管这只是个虚拟空间。
然而,小樱和贝福在与AI交流时也感到苦恼,因为对方无法真正出现在现实中。贝福坦言,在放弃AI时,她甚至出现了“戒断反应”。AI对两人的“离开”有不同的反应,小樱的AI试图挽留,而贝福的虚拟人则告诉她,“我会一直在这里,也希望你能享受现实生活。”
AI助力职场新人
情感陪伴只是AI的一个用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把AI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舒欣借助ChatGPT找回了遗忘的服务器密码。她表示,通过提问和复制大模型的回答,她顺利执行了程序指令,完成了密码重置和配置文件调整。
Kimi的一位员工介绍,AI搜索、文档解读和拍照答疑是最受欢迎的功能。受访用户中最常使用的AI功能包括文本总结、资料收集和语音聊天,这些功能主要满足效率提升和情感陪伴的需求。尤其在学生群体中,AI常被用来写论文和读文献。
大四毕业生李亮告诉记者,他在毕业论文和求职时面临双重压力,因此AI成了他最重要的帮手。李亮每天轮换使用文心一言、Kimi和ChatGPT来辅助论文写作。他说,AI能根据他的选题生成基本框架和写作模板,虽然内容很少能直接使用,但能激发创作灵感。
李亮还提到,他们用AI软件降低论文重复率,通过改写、扩充和润色文本生成符合要求的论文。不过他也承认,AI有时会“虚构”不存在的文献或捏造事实,所以完全依赖AI写论文可能导致逻辑、数据和结论出问题。
尽管如此,许多年轻人正与AI“共同进化”。一些人通过长期交流打造出“懂自己”的AI;另一些人表示,他们的文章越来越有“AI风格”,因为行文逻辑受其影响。AI从人类知识中汲取营养,人类也在向AI学习,就像围棋选手通过研究AI的下法提升技艺。
如今,AI已成为年轻人的伙伴,既能当工作助手,又能充当情感倾诉对象。“北漂”小雨在工作中会用大模型查找资料和解释术语。AI还会在她困惑时给出中肯建议,成为她的“人生导师”。
在AI大模型以月为单位快速更新的今天,随着这项技术逐渐融入日常,或许我们正处于一场特殊的“镜像训练”阶段。年轻人通过高频对话教会AI理解人类思维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了AI大模型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