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正在改变工作与音乐
过去几年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工作替代和音乐创作领域。尤其在春节假期期间,这个话题变得更加热门。当强大的AI系统与功能复杂的机器人相结合时,不少普通劳动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针对“AI让我失去工作”的说法,一位知名的顾问张雪峰通过视频回应说:“我们的主要工作是消除信息差距,同时也涉及一些情感因素。DeepSeek只能收集公开的信息,但有些数据是保密的。”他的回答依旧带有幽默感,但他也指出,AI在模仿人类情感方面还有局限性。这引发了一个新问题:AI能否提供情感价值?事实上,很多人已经被AI的表现深深打动。
AI在音乐界的进展
两年前,ChatGPT的推出被视为AI技术的重要一步。不过,由于语言障碍和使用门槛较高,它在中国市场的影响相对有限。相比之下,国内开发的DeepSeek更受大众欢迎。DeepSeek生成的高水平论文和报告让文职人员开始担心自己的职业前景。尽管DeepSeek在文学创作上仍有不足,但它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AI在音乐制作中的运用
AI在音乐界的表现也相当引人注目。例如,任天堂推出的宝可梦主题曲《目标是宝可梦大师》的中文版本,一度被许多人误认为是AI翻唱。随着技术的进步,AI翻唱已不再稀奇,许多自媒体平台都在探讨如何利用AI生成音乐来盈利。
职业音乐创作者也开始采用AI工具。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独立音乐人在2024年尝试过用AI辅助创作。人们对于AI音乐的兴趣已经从“是否像人类”转移到“是否悦耳”和“是否具有艺术价值”。
AI孙燕姿的流行
2023年,AI版孙燕姿迅速走红。与孙燕姿本人24年来发行的435首歌曲相比,AI版本在短短几个月内就推出了上千首歌曲,且风格多变。其中,《发如雪》在B站获得了近350万次观看,很多观众分不清真假。AI孙燕姿的成功不仅得益于技术,还得益于孙燕姿在音乐圈较为低调的地位,使其成为一种怀旧的象征。
AI音乐带来的版权纠纷
AI生成的音乐引发了版权争议。环球音乐集团曾大规模下架870首AI制作的泰勒·斯威夫特翻唱作品,并指责这是一种“数字身份盗窃”。AI音乐的版权问题已经超出了传统的“抄袭”或“翻唱”范围,演变成了一场关于声音所有权、创作伦理和技术主导权的复杂争论。
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AI技术的快速进步既带来了巨大挑战,也创造了新的机会。孙燕姿本人对此持悲观态度:“你并不独特,你已经变得可以预测,甚至可以定制。”然而,AI技术也突显了人类独特的情感和创造力的重要性。虽然技术能模拟出完美的声音,却无法复制现场表演中的真实情感和即兴交流。
AI生成音乐的最大意义在于它体现了艺术的本质:那些跑调的现场演唱、即兴的转调、以及高音后的苦笑,都是算法无法捕捉的人性化元素。当机器越来越接近完美时,人类才意识到,音乐不仅仅是正确答案,而是用有限的声音在无限时间里留下印记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