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热潮来袭,AI制药百舸争流

图灵汇官网

2024年,人工智能(AI)迎来了一波热潮,其影响力在多个领域显现。诺贝尔奖不仅授予AI物理奖项,还把化学奖颁给了三位借助AI技术研究蛋白质结构的科学家。这一举动既是对AI现有成果的肯定,也是对其未来发展潜力的看好。

这一年,国内AI制药行业加速成长。多家药企如信立泰、皓元医药等纷纷涉足AI制药。晶泰科技作为AI制药领域的代表性企业,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首家按18C规则挂牌的H股公司。与此同时,英矽智能在年初完成了超1亿美元的E轮融资。不过,尽管行业发展势头良好,许多初创企业仍然在融资方面遇到困难。

AI技术正在改变药物研发的传统模式。药物从研发到上市通常耗时长、成本高,其中药物发现阶段可能需要7年时间,花费6至8亿美元。而AI的应用可以大幅提升各环节的效率。例如,在药物发现阶段,AI能够快速筛选数十亿种化合物,这是传统方法无法企及的。此外,基于AI的小分子生成模型在构建复杂分子结构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有助于开发针对性强的治疗方法。尤其在蛋白质设计方面,多家AI制药公司正积极参与,像Nabla Bio已与阿斯利康等知名企业展开合作。

AI还能通过优化临床试验参与者的筛选流程,从而提高试验效率。总体来看,AI的引入正在深刻影响生物医药行业。

中国在AI制药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由于近年来活跃的医药投资活动,不仅大型药企纷纷加入,不少初创企业也不断涌现。据统计,目前国内专注于AI制药的企业大约有100家。2024年底,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发布的指南进一步明确了AI在制药中的具体应用场景。一些知名药企如恒瑞医药也积极布局AI制药,推出了相关平台和技术工具。然而,国内药企整体上仍处在AI应用的初级阶段,大部分企业依旧倾向于传统的药物研发方式。

相比之下,纯AI制药的初创企业更多依赖外部授权获取收入。例如,英矽智能曾在2023年将一款药物的全球权益出售给另一家公司,获得了高额预付款。国内药企也在加强与AI初创企业的合作,比如健康元获得了某镇痛新药的独家权利。

尽管头部企业在AI制药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许多初创企业仍面临严峻挑战。数据显示,除了少数企业进入C轮融资阶段,大多数国内AI制药企业仍停留在早期融资轮次。在生物制药行业整体融资环境收紧的背景下,能顺利完成后续融资的企业数量极少。

这一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尤其是数据方面的障碍。医药数据高度敏感,研发阶段的数据难以共享,导致可用于训练AI模型的数据量不足,且数据质量参差不齐。AI模型要想进一步发挥作用,就需要更多高质量数据的支持。这种行业特点制约了AI制药行业的进步。

总的来说,虽然AI在生物医药领域展现了巨大潜力,但进入门槛高的行业对技术和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那些具备明显竞争优势的头部企业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相较之下,专注于AI制药的初创企业或许能更快实现突破。

本文来源: 互联网 文章作者: 邓丽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