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产品被原样复制的问题,以及怎么让自己的产品一直有竞争力。
昨天看到朋友写的一篇文章,说现在有人会把别人的产品和营销方式完全照搬,看完之后心情挺复杂的。有些团队花了很长时间研发的产品,一夜之间就被人原样复制出来。
以前要复制一个产品,还得有专门的团队去还原设计、功能,再做推广。但现在有了强大的AI模型和工具,复制能力变得很强,甚至一天就能把一个产品的外观(不管是网页、硬件样子),还有营销方式都1:1复制出来。
这是什么意思呢?不用深入研究底层代码的每一行逻辑,只要一个人加上一些AI工具,告诉AI想要的产品样子、大概功能,或者直接给链接、截图,可能不到一天,App界面、网页设计、硬件外观,甚至一整套营销话术和视觉设计,就能被原样做出来。这种速度以前根本不敢想,以前复制产品得找服务商、谈价格,开发还要个把月,还不一定能完全一样。
好的产品总是容易被“参考”,这样的情况其实挺多的。远一点的,比如有的社交平台“参考”了另一个平台的功能,推出了类似的服务;近一点的,像各种笔记软件、AI应用,界面和功能越来越像,好像成了行业默认的样子。你做个文档协同功能,别人马上跟着做;你上线AI摘要工具,别人第二天也推出。就连硬件产品,一些新品牌的设计,很快也会出现在大厂商的产品里,可能成本更低,卖得还更贵。大家好像都陷入了“你有我也要有”的循环里。
那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才能让自己的产品不容易被复制,保持竞争力呢?有几个方向可以好好想想。
第一个方向是从“调用API”到“拥有数据”。只是调用别人的API,其实就像个“搬运工”。真正有价值的是产品在服务用户时积累的独特数据(当然要保证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这些数据不是指用户的私人信息,而是分析用户行为、偏好、反馈后形成的独特“认知”。这种“认知”可以用来优化模型,让AI更懂用户,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比如一个AI写作助手,如果能根据用户长期的写作习惯形成专属模型,那体验就不是通用工具能比的,这就是数据壁垒,别人拿不走。不过对大公司来说,他们可能更容易做到这一点,所以还得想别的办法提升竞争力。
第二个方向是从“单一功能”到“工作流/生态”。单个功能很容易被模仿,但如果能把多个功能组合起来,形成一套解决用户特定需求的完整“工作流”,甚至是一个小“生态”,那别人就很难复制了。用户习惯了从A到B再到C的流畅体验,就很难换其他产品。比如苹果的生态系统,硬件、软件、服务之间衔接得很顺畅,这才是它真正的优势。我们的产品能不能在自己的领域里也构建这样的小生态呢?
第三个方向是从“界面”到“品牌/社区”。复制界面很容易,但用户对品牌的信任和情感连接是复制不了的。这种信任和情感来自长期对产品质量的坚持、对用户反馈的重视,还有产品传递的价值观。当用户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想到你;愿意在你的社区里交流、分享、互相帮助;遇到有人复制你的产品时,他们会站出来支持你。这种社区的氛围和归属感,需要用心和时间去经营,不是花钱或用AI就能生成的。
第四个方向是从“通用模型”到“解决特定问题的独特洞察”。大模型能力很强,但解决的是通用问题。真正的商业价值往往藏在细分、具体的场景里。我们的产品是不是基于对某个行业、某类人群的深入了解,用巧妙的方式解决了他们一个没被满足的难题?这种洞察来自长期在这个领域的积累和思考,不是AI能直接告诉我们的。AI是工具,帮我们实现想法,但那个独特的、有创意的想法,得靠我们自己。
总的来说,在AI时代,产品开发的“基础门槛”变低了,但“高端竞争”反而更激烈了。表面的东西会越来越不值钱,真正的竞争力正在往产品内部转移。它藏在我们独有的数据和生态里,藏在为用户设计的工作流里,藏在用户对品牌的情感里,更藏在我们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思考里。复制者能抄走外形,但永远抄不走“灵魂”。
当然,也别忘了用专利等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产品。AI加上原本的优势,可能是很多互联网企业甚至传统企业转型的机会。比如WPS结合AI,从自己原有的办公生态出发去升级,这就不是随便用AI就能复制的,反而可能不经意间影响到其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