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被写入历史的时刻就这样出现了。
刚过去的一周里,寒武纪股价涨到了1200多元,最新收盘时市值超过5000亿元,成了A股历史上第二只市值站上5000亿元的千元股。
想想过去十年,哪些硬核科技项目为人民币基金带来了超高回报?有人说:“一个是宁德时代,另一个现在是寒武纪。”
寒武纪能起来,离不开一对江西兄弟——陈云霁和陈天石。两人先后进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投身AI芯片研发,这为后来创立寒武纪打下了基础。当然,也少不了一众投资机构的支持。在寒武纪之前,国内创投圈大多觉得投资半导体周期太长,很难赚钱。早期看寒武纪时,投资圈里也有不少不同意见,有人选择不投,有人却愿意坚持。
这对从江西走出来的学霸兄弟,成长经历很像。陈云霁1983年出生在南昌,14岁就进了中科大少年班,19岁转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读硕博,还加入了“龙芯”团队,成了团队里最年轻的成员。24岁博士毕业后,他升成了研究员。比他小两岁的陈天石,几乎走了同样的路,也上了中科大少年班,拿到计算机博士学位后,也进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当研究员。
前排左二为陈云霁,寒武纪创始人、现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后排左四为陈天石,寒武纪创始人、现任寒武纪董事长及总经理
2010年底,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一次内部汇报上,兄弟俩提出了研发AI芯片的想法,要做人工智能和芯片设计的交叉研究。那时候,英伟达还只是家卖游戏显卡的公司,这个想法在当时听着像空想。陈云霁后来回忆那段研发日子时说,在学术界不认可、工业界不关心、难发论文也难申请项目的冷门交叉学科里独自往前走,就像在黑夜里摸索,不知道方向在哪,甚至不知道有没有出口。
直到2015年,这个20人的团队做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原型芯片。2016年,寒武纪创始团队和中科院计算所的投资管理平台中科算源一起,成立了北京中科寒武纪科技,陈天石当董事长兼总经理。
2017年9月,华为发布人工智能手机芯片“麒麟970”,里面用的正是寒武纪1A处理器,寒武纪一下子出了名。但和华为的合作没持续太久。压力之下,陈天石带着寒武纪转向“云—边—端”全场景布局。
2020年7月是个重要节点,寒武纪成功登陆科创板,上市第一天市值就突破1000亿元。成立才4年就成了千亿市值公司,开局很亮眼。
可上市后,寒武纪却迎来了很长的低谷期。亏损问题一直困扰着它。2020年到2023年,归母净亏损分别是6.59亿元、11.11亿元、15.79亿元、10.43亿元。寒武纪在2024年半年报里说,这是因为供应链影响让营收下降,同时公司为了保证智能芯片产品和基础系统软件平台的高质量更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里保持技术领先,一直在加大研发投入。
这样一来,寒武纪股价开始了近两年的下跌。2022年4月,它到了最困难的时候,股价跌到46.59元/股,和之前297.77元/股的高点比,跌了84.35%。当时很多人怀疑,寒武纪是不是不行了?这个团队的国产AI芯片梦,好像快要破灭了。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24年。这一年,寒武纪的思元590芯片出来了。这款用7nm工艺做的国产芯片,在推理场景下的能效比能和国际巨头相比,几乎支持国内所有主流大模型。在地缘政治的背景下,寒武纪“能替代英伟达”的价值被市场重新看到了。
接着,寒武纪股价突然开始大涨。2024年一年里,股价涨了387%,市值增加超过2000亿元,成了“2024年股王”。到刚过去的A股收盘日,股价更是冲到1243.2元,收盘市值5201亿元,成了继贵州茅台之后,A股历史上第二只市值站上5000亿元的千元股。
不少人错过了这波行情。社交媒体上,没买到的股民说:“去年初朋友让我买寒武纪,我还笑他。现在看着他的股票账户,我决定重新做人。”还有人自嘲:“寒武纪一路涨,我一路看,结果连车尾灯都没看到。”
寒武纪靠什么翻盘?财报里或许有答案。2024年第四季度和2025年第一季度,它归母净利润分别达到2.82亿元和3.55亿元,这是上市以来第一次连续两个季度盈利。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11.11亿元,比去年同期大增4230.22%,快赶上2024年全年的营收了。
同时,外面的环境也在变。最近DeepSeek-V3.1发布,官方说用了UE8M0 FP8 Scale的参数精度,而这个精度是针对下一代国产芯片设计的。在很多人看来,这是最近股价大涨的直接原因。
可以看到,国产芯片替代的价值正在变得越来越大。外媒消息说,英伟达让部分零部件供应商暂停生产H20芯片。中信证券预计,2026年国内智算芯片市场空间大概3230亿元,按中性假设,国产芯片有望占到近一半市场份额。
一位北京VC管理合伙人说,寒武纪收入大增有很多原因,不只是因为英伟达H20卖得不好。“不管H20卖不卖,国内整个生态未来的大趋势还是会朝着供应链自主化走。”这可能也标志着国产芯片时代来了。以前国内云计算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公司,大多喜欢买英伟达等成熟公司的AI芯片。现在,像寒武纪这样的国产AI推理芯片,完全能满足AI推理计算需求,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
聊起寒武纪,不少没投的投资人都觉得可惜。但对那些早年押注寒武纪的投资机构来说,现在有种“守到云开见月明”的感觉。
国投创业副总经理刘立群还记得当年投资寒武纪的事。2016年,国投创业团队觉得人工智能会是国家未来的重大战略需求,也是国际竞争的核心领域。他们接触到还在初创期的寒武纪团队,当时团队连办公地点都没有,还在实验室里。从国家战略需要出发,国投创业领投了1.5亿元,之后还继续多轮投资。
元禾原点团队也说过,当初投资时判断,未来人工智能肯定会赋能各行各业。产业发展初期,他们不确定哪个场景会先爆发,但确定不管哪个场景爆发,都需要像大脑一样强大的计算力支持。“这种时候,站在产业链顶端投资人工智能芯片是很聪明的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科大讯飞创始人刘庆峰是陈天石的中科大校友,他也出资1000万元跟投了寒武纪的天使轮融资。
联想创投也是重要投资方。2017年的一个下午,联想创投集团总裁贺志强在中国科学院第一次见到陈天石,那时联想创投刚成立不久。贺志强觉得陈天石话不多,有典型的技术天才气质。聊了几次后,发现他很有商业头脑。但内部投资成员觉得估值高,犹豫要不要带到投决会。最后,联想创投做完尽调打消了顾虑,从A轮开始,是少数参与了寒武纪四轮融资的机构,陪着它一直到IPO敲钟。
国科投资2017年6月参与了寒武纪A轮融资,一年后又投了B轮,当时寒武纪估值25亿美元。越秀产业基金也从2018年开始连续两轮投资寒武纪。
多年陪伴中,投资机构也有过动摇。2022年寒武纪市值跌到200多亿元时,有知名投资人回忆,当时他在外地出差,内部紧急开了电话会,讨论要不要赶紧减持退出。还好分析后忍住了。12个月后,寒武纪市值回到1000亿,投资团队才松了口气。
这可能就是硬科技投资最大的魅力。硬科技投资和以前不一样,就像种麦子半年能收,种果树要三年才结果,周期完全不同。有投资人总结过:“硬科技最初的5到10年,回报可能比线性增长还低,是‘十分耕耘一分回报’。只有耐心熬过蛰伏期,等过了拐点,才能迎来爆发式成长,资本才能享受到硬科技发展的红利。”
中国硬科技崛起的路还很长,会有不少困难。但寒武纪证明了,在中国投资硬科技能赚钱,还能赚大钱。这无疑会激励更多人投身到硬科技的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