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现象很明显:一家知名医疗企业确定了赴港上市的投行后,不少机构都在找关系,想争取基石投资的名额。有VC合伙人说,那段时间电话都快被打爆了,大家都想让帮忙协调,直接说“给个机会,让我们也参与一下”。
今年港股的基石投资特别抢手。但几年前完全不是这样,那时候很多公司去香港上市,最难的是找不到基石投资人,有的IPO甚至发不出去。现在情况完全变了,基石投资变得很抢手——不管是高瓴、红杉中国、CPE源峰这些熟悉的机构,还是各地的国资,都常出现在基石名单里。大家都说:“能投进去,基本就能赚钱。”
现在想拿到基石投资的名额很难。
这波热度可以从宁德时代说起。今年5月20日,宁德时代在港交所上市,一下让港股基石投资火了起来。当时有23家机构参与基石投资,包括能源央企、主权基金、全球资管公司等,总共认购了203.71亿港元,占总发售股份的65.7%。
参与的机构阵容很亮眼:科威特投资局和中国石化各认购了38.76亿港元,各占12.5%;高瓴认购15.5亿港元,占5%。还有高毅资产、瑞银资管、橡树资本、未来资产、加拿大皇家银行、太保、泰康、博裕资本、景林投资这些机构也在名单里。但全球想参与的机构太多,最后能拿到名额的还是少数。当时很多人都想参与,名额根本不够分,有宁德时代早期投资人因为能影响份额分配,电话都被打爆了。
宁德时代之后,5月23日恒瑞医药的基石投资也很抢手,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景顺、瑞银资管、高瓴、博裕资本这些机构都参与了。因为大家对创新药资产太热情,名额竞争特别激烈,认购门槛都提高了——据说少于5亿港元的申请直接被拒绝,“抢得太凶了”。
今年上半年,港股有42家公司上市,其中36家都有基石投资人,这些投资人认购的金额占总募资的43.7%,可以说撑起了港股IPO的半边天。现在这种情况还在继续,有中资投行董事总经理说,手头一个热门项目原计划给基石投资人40%的额度,结果想参与的资金超过了计划的五倍,只能挑最好的机构给名额。甚至有机构说愿意按发行价上限认购,或者接受更长的锁定期,就为了能拿到名额。有机构员工说,他们合伙人直接下了任务,要抢下一家赴港IPO公司至少5000万美元的基石份额,“这不光是财务投资,更是一张战略入场券”。
现在港股基石投资的赚钱效果很明显。
几年前,去香港上市的公司最愁的是找不到基石投资人。因为那时候港股市场低迷,不少新股上市就破发,解禁后股价跌得更厉害,投资人不敢参与。但现在完全不同了。
今年很多头部机构都在做港股基石投资:高瓴参与了蜜雪冰城、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的基石;红杉中国也投了蜜雪冰城、海天味业;CPE源峰、博裕资本、腾讯这些机构,今年也常出现在基石名单里。还有个群体很活跃——地方国资,它们特别喜欢投硬科技、新能源、生物医药这些战略性新兴行业的IPO项目。
能赚钱是大家积极参与的重要原因。截至8月22日港股收盘,宁德时代、蜜雪冰城、恒瑞医药的基石投资人,持股浮盈分别约110.8亿、20.19亿、31.69亿港元。简单说,投进去基本就能赚钱。
腾讯的例子更典型。一年前,老铺黄金以40.5港元/股的价格在港交所上市,到今年8月22日收盘价涨到728.5港元,比发行价涨了1699%。腾讯当时作为基石投资人投了3800万美元,现在账面浮盈超过50亿港元,成了腾讯在消费领域回报最高的项目之一。
看到这样的情况,有一级市场从业者感慨:“今年身边好多人都在做基石投资,又快又能赚钱,人越来越多。”有圈内大佬专门盯着港股基石投资,这一轮又赚了不少。
有PE合伙人解释:“头部项目的基石能赚钱,一个原因是港股发行价相对A股有较大折价,加上市场现在认可赴港上市对公司发展有好处,这些公司本身底子又稳,所以能赚钱。”不过,他也说,港股基石投资其实是“冰火两重天”——不是所有公司的基石投资都这么抢手。一些规模小、行业背景普通的公司,找基石投资人还是有难度,风险也比较大。但不管怎么说,大方向已经变了。
几年前大家说起港股上市,总担心找不到基石投资人、估值低、没流动性,新股发不出去。有VC开玩笑说:“要是投的公司去港股上市,就把创始人腿打断。”现在完全反过来了,基石投资人不愁找,估值也有吸引力。
港交所今年很忙。港交所CEO陈翊庭在中期业绩会上说,截至8月,已经有超过50家公司上市,融资接近170亿美元,现在排队申请上市的企业快230家了。今年很多知名企业都来港股上市:宁德时代、恒瑞医药这些A+H股公司成了中流砥柱;蜜雪冰城、老铺黄金、泡泡玛特这些消费企业被称为“港股三姐妹”,股价涨得厉害,引得更多消费公司来排队;医药公司也很多,有的医药股涨了十倍,有国际投资人后悔没投中国创新药公司,错过了机会。有人开玩笑说:“港交所的锣都不够用了。”
同创伟业创始合伙人郑伟鹤说,中国现在处于资产价值重估的关键阶段,中国创新企业的全球价值被严重低估,“一级市场资金紧张,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这些创新资产的真实价值。”嘉御资本创始合伙人卫哲年初就说:“中国资产重估,是从港股开始的。”
过去半年,不少头部投资机构都在内部督促:“有合适的公司赶紧推进港股上市。”投行也很忙,经常联系投资机构梳理能上市的企业。毕竟,港股是中国企业通向世界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