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扬州这片历史悠久的热土上,一场关于产业与创新的故事正在悄然上演。8月8日,扬州天富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富龙”)成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发行价为23.6元/股,首日股价飙升200%,总市值达到280亿元。这不仅是一次资本市场的胜利,更是一个家族企业多年深耕产业、不断突破的缩影。
天富龙的背后,是朱大庆和陈慧这对江苏70后的夫妻。他们从一家化纤小厂起步,历经二十载风雨,最终将公司带上了A股的舞台。他们的故事,是无数创业者奋斗历程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天富龙的发展轨迹清晰可见。1973年出生的朱大庆,早年目睹了扬州化纤产业的兴起,决定投身创业。1998年,他与妻子陈慧、侄子朱兴荣共同创办了天富化纤有限公司。此后,公司逐步拓展业务,形成了涵盖再生有色涤纶短纤维、差别化复合纤维及聚酯新材料等多个领域的产业布局。
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展,天富龙逐渐建立起多个独立但协同运作的生产主体。例如,2005年成立的仪征威英化纤,专注于再生有色涤纶短纤维的生产;2009年设立的天富龙内饰,则聚焦于汽车内饰材料的研发与制造;2010年成立的天富龙科技,则进一步推动了黑色再生涤纶短纤维的大规模生产。
此外,富威尔系列企业也在不同阶段相继成立,覆盖了低熔点短纤维、聚烯烃复合短纤维等多种产品线,满足了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其中,富威尔(珠海)则瞄准了珠三角及东南亚市场,成为天富龙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环。
如今,天富龙已在江苏、广东及上海等地建成五大生产基地,并拥有27条纤维成套制造设备,年设计产能接近58.6万吨。同时,公司还被认定为国家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彰显出其在行业内的技术实力与创新能力。
从股权结构来看,天富龙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朱大庆持有公司61.81%的股份,夫妇二人合计持股达79.3%,而朱兴荣作为朱大庆的侄子,也通过一致行动协议控制了公司超过93%的表决权。董事会成员中,除了三位独立董事外,其余六位董事均由朱大庆夫妇提名,显示出家族企业在公司治理中的主导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天富龙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2012年,朱兴荣曾短暂离开公司,后又重新回归,这一过程引发了外界的关注。而在2010年,朱大庆还曾赠与朱兴荣32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其创业发展。尽管这些细节一度引起监管机构的问询,但天富龙在回应中表示,这是出于对家族传统与情感的考虑。
在财务表现方面,天富龙近年来实现了稳步增长。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25.76亿元、33.36亿元和38.41亿元,净利润分别达到3.58亿元、4.31亿元和4.54亿元。其中,汽车内饰领域贡献了约三分之一的收入,成为公司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
然而,天富龙对税收优惠政策的依赖也引起了关注。2022年至2024年,公司享受的税收优惠金额逐年上升,占利润总额的比例也持续攀升。对此,公司在招股书中明确指出,未来若政策发生变化,可能会对公司盈利能力产生影响。
扬州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一直以来都是经济与文化交汇的重要节点。早在1978年,仪征化纤项目就被列为国家重点引进工程,开启了扬州新材料产业的序幕。如今,“扬州造”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和芳纶等高端材料,已广泛应用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港口码头等多个领域。
扬州市工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市新材料产业集群完成开票销售1003.0亿元,成为江苏省首个突破千亿的产业集群。与此同时,高性能合成材料产业链也在快速发展,目前已有210家规上企业,占比超过24%。
江苏的IPO热潮同样值得关注。今年,江苏多家企业陆续登陆资本市场,包括汉桑科技、天工股份、汉邦科技、泽润新能等。仅2024年4月,江苏A股上市公司总数就突破700家,占全国总量的近八分之一。
不仅如此,江苏还在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2023年,江苏省提出构建“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体系,涵盖5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10个国内领先的产业集群以及10个引领突破的未来产业集群。2024年6月,江苏省战新母基金正式启动,一年内已组建41只专项基金,总规模达1069亿元,为全省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这场激烈的产业竞争中,江苏展现出强大的经济韧性与发展潜力。无论是苏南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还是苏中的船舶海工、医药化工,亦或是苏北的新能源、重工机械,都形成了区域协同、梯度发展的产业格局。
未来的江苏,将继续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而像天富龙这样的企业,正是这场变革中的重要参与者。它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一个地方的产业崛起,离不开一代代人的坚持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