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北京再次成为焦点。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北京市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促进未来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围绕未来产业发展提出16条政策,旨在推动北京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上走在前列。
其中一项表述引发了创投圈的高度关注:政府鼓励各级投资基金加大对未来产业的投资力度,并强调要“容忍正常投资风险,不简单以单个项目或单一年度盈亏作为考核依据”。这一表态被视为对创新生态的进一步支持。
《措施》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分别涉及未来产业的要素投入、全周期资金支持以及长效服务体系。第二条“创新完善产业投资体系”尤为引人注目,要求科技、经济和信息化等相关部门将资金投向未来产业的比例不低于20%。同时,政府引导基金和国有企业基金被鼓励加强对前沿领域的支持。
为了提升投资的包容性,政策还提出优化基金投资指引,确保资金精准投向未来产业的关键领域。此外,改革投融资考核机制也被纳入重点任务,目标是构建一个更宽容、更审慎的创新创业环境。
所谓未来产业,是指那些具有巨大发展潜力、能够引领未来社会变革的新兴行业。北京早在2023年就发布了《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了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空间六大方向。这些领域涵盖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商业航天、合成生物学等多个细分赛道。
这类产业往往需要长期、高额的资金投入,因此如何吸引关键资本成为核心问题。《措施》提出,将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并鼓励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本参与投资。同时,政策也支持利用政策性银行的中长期贷款,为未来产业中的薄弱环节提供资金保障。
除了资金支持,《措施》还强调了对早期硬科技企业的扶持。计划在中心城区及高校周边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孵化器,强化与科研机构的对接,帮助初创企业快速成长。
近年来,“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理念在全国各地逐渐落地。深圳、广州、上海等地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允许因创新失败导致的合理损失免责。这种制度设计有助于缓解投资人的顾虑,推动更多资本进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科技领域。
例如,广州曾规定种子直投项目最高可承受100%亏损,深圳南山区则设立5亿元专项基金,同样允许单个项目出现全额亏损。这些举措释放出强烈的信号:创新需要试错,而试错必须有制度保障。
然而,容错机制的实施并非没有挑战。如何在鼓励创新的同时防范国有资产流失,仍是政策执行中的关键问题。只有通过更细致的操作细则,才能真正实现“敢投、愿投、能投”。
北京此次的政策,不仅是对创新生态的一次重要推动,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未来,随着更多类似政策的落地,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力有望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