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后回头看,这或许会被视为中国创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
近期,投资界得知,继东方富海、君联资本、毅达资本和中科创星等机构获得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接受注册通知书》之后,全国首批科技创新债券试点的民营创投机构陆续完成了发行工作。中科创星发行规模为4亿元人民币,东方富海同样为4亿元,毅达资本则是1.5亿元。这一举措为创投行业注入了宝贵的活力。
回顾中国创投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首批创投机构科技创新债券的成功发行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全球范围内,由央行通过金融债券工具直接补充创投资金来源并支持创投发展的做法也是前所未有的。
“科创债引入了一种市场化的资金来源,这在短期内能够缓解GP募资难的问题;长远来看,这体现了国家通过创投推动科技创新的决心。”东方富海董事长陈玮表示,这是当前行业发展的重要信号。
早在去年9月,央行就开始探索利用金融工具支持创新,将科创债扩展到股权投资企业。在此过程中,央行多次召开政策咨询座谈会,陈玮作为民营机构代表参与其中并提出了建议。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央行行长潘功胜宣布将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标志着这一计划正式启动。
直到5月初,央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了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的相关公告,明确指出具备丰富投资经验、卓越管理能力和优秀团队的股权投资机构可以发行科创债,募集资金可用于设立或扩大私募股权基金。随后,包括东方富海、君联资本、中科创星、毅达资本、启明创投、金雨茂物和泰达科投在内的多家机构进入了注册程序。
投资者对发债的具体安排非常关注。据投资界了解,东方富海的科创债项目在发行规模和期限上创造了新纪录。这笔资金将专门投入到科技创新领域,重点支持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利率方面也传递了一个积极信号。东方富海发行的科创债利率仅为1.85%,刷新了同期民营企业的最低记录;中科创星的票面利率为2.10%,毅达资本为2.33%,均达到了头部国资机构的水平,表明高层对创投行业的重视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发债在担保方案上进行了创新。采用了“央地协同、风险共担”的双重增信模式。例如,东方富海得到了国家级信用增进机构——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额担保,同时深圳市高新投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提供了反担保支持;中科创星则由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全额担保,并由西安担保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西安投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提供反担保;毅达资本则是通过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与江苏银行共同创建信用风险缓释凭证。这些措施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安全保障体系,降低了股权投资机构发债的信用风险。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李浩指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债融资不仅有助于创投机构拓宽融资渠道,还能促进募、投、管、退业务的良性循环,使金融资源更加精准地流向掌握关键技术的科技创新企业。
回顾整个过程,这一成果实属不易。长期以来,银行资金因其长期性、大规模和稳定性被视为理想的融资来源。然而,自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以来,银行资金进入创投领域的障碍仍未完全消除。多年来,陈玮一直在呼吁寻找方法让银行资金流入创投行业,支持国家科技创新。
事实上,创投机构发债并不是新鲜事。早在2017年,证监会就推出了“双创债”,将创新创业公司和创业投资公司纳入试点范围。历史上,东方富海、天图投资、深创投等机构都曾发行过债券。
不过,以往参与债券发行的主要是国有创投机构。毅达资本董事长应文禄观察到,相较于国有创投企业,民营创投机构在决策效率和市场敏感度上有优势,它们能够更快响应市场变化,更倾向于投资具有高创新性和颠覆性的项目,为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企业提供全面的支持,这对推动国家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如今,首批获批的科创债试点民营创投机构落地,为其他民营机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投资界采访了几位关键参与者,总结了业内普遍关心的问题——
过去的债券期限通常较短,一般在3到5年之间,这与科技企业较长的成长周期不符。特别是在“投早投小投科技”的背景下,债券期限与基金期限的错配是一个突出问题。此次中科创星和东方富海的科创债期限长达10年,使得业内能够真正践行耐心资本的理念。
利率直接影响GP的发债成本。以往,国资背景的投资机构利率多在3%-4%之间,部分甚至低于3%,而民营创投机构的利率可能高达6%。降低利率可以有效提升创投机构的积极性。
担保问题是咨询最多的议题之一。由于民营创投机构净资产较小且风险较高,其可获得的担保额度有限,成本也更高,且多依赖地方担保,信用度相对较低。此次创新了央地合作的风险分担机制,分散了部分违约风险。
此外,以往发债主要由地方性银行认购,而此次央行牵头,吸引了包括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在内的投资方,认购热情显著提高。其中,东方富海的认购倍数达到6.3倍,中科创星为3.58倍,毅达资本为1.6倍,场面十分活跃。
当然,门槛依然存在。政策提到参与机构需具备丰富的投资经验、出色的管理业绩和优秀的管理团队,这意味着机会更多属于头部机构。
尽管如此,科创债仍然打破了市场的沉寂。显然,科创债不仅能缓解GP部分募资压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机构LP和社会资本的信心。“能够发行科创债的投资机构,相当于获得了国家级金融机构的认可,这对GP来说是最宝贵的资产。”
除了科创债,一级市场仍然充满挑战。无论是头部机构还是其他机构,募资问题始终困扰着所有人。市场化LP已成为创投行业最稀缺的资源。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股权投资市场的募资数量和规模分别同比下降了43.0%和20.8%,这一趋势令人担忧。
这样的局面并非一朝一夕形成。招商与投资之间的矛盾、国资风险与容错机制的争议、IPO放缓导致的退出难题,以及大多数机构DPI表现不佳,这些问题共同加剧了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困境。
“所有人都必须接受,创投市场正处于一轮深度调整期。”从业二十多年的陈玮感慨道。经历了近年来的淘汰和洗牌,中国创投行业正在等待一个向上的转折点。
好消息是,过去一年确实是政策密集出台的一年。从顶层规划的金融“五篇文章”到震撼行业的“创投十七条”,再到“国办1号文”以及各地的具体实施细则,一系列政策为行业注入了信心。
当然,政策的实施需要时间。此次科创债既是落实金融“五篇文章”的关键实践,也是响应“创投十七条”中关于支持创投机构发行债券及债务融资工具的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今年3月,两会期间首次提出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预计带动地方资金和社会资本近万亿元,被认为是今年最大的创投利好。
创投行业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但最困难的时期正在成为过去。留下的投资者有望享受到中国科技在全球舞台上崛起带来的红利。正如今年DeepSeek的全球热度表明,中国科技资产正迎来新一轮估值重估——“中国科技十兄弟”和“港股三姐妹”应运而生。
许多投资人表达了同样的感受:在这场中国科技崛起的大潮中,必将有一批来自中国的创投机构脱颖而出,走向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