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源于一份公告。
据知情人士透露,最近锦波生物和昭衍新药发布公告称,他们已与招商局资本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以及其他合伙人签署了《合伙协议》,共同创立了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二期(有限合伙)(简称“服贸基金二期”)。这一消息在投资圈内并非新鲜事,因为作为外贸经济领域的首个国家级母基金,服贸基金二期早在2024年底就宣布成立,目标规模为100亿元。经过半年筹备,基金的主要出资方陆续确定。
基金规模达到100亿元,存续期长达15年。
参与基金的LP名单已经公布。根据公告,服贸基金二期的认缴金额总计100亿元,其中财政部出资20亿元,深圳市招服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出资19亿元,杭州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出资15亿元;上市公司锦波生物和昭衍新药各出资1亿元,占比均为1%。
进一步分析显示,基金的运营地点设在杭州市萧山区,其最长存续期限为15年。招商局资本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担任基金管理人,负责向合伙企业提供投资管理服务,同时也是执行事务合伙人。
基金计划采取“母基金+直投”的模式进行市场化运作,其中至少70%的资金将投入子基金,剩余部分用于直接投资,目的是吸引社会资本流向拥有海外收入的服务贸易企业。
具体而言,基金的投资方向集中在《服务出口重点领域指导目录》和《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指导目录》中列出的重点领域,例如健康科技、跨境电商、跨境物流以及海外仓等新兴业态,还有数字经济相关的企业。
基金的目标是通过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模式、发展数字贸易,与社会资本紧密合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政策导向作用和杠杆效应,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助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推动数字贸易改革升级,培育外贸新业态,激发服务贸易发展的新动力,促进贸易强国建设。
作为外贸经济领域的首个国家级母基金,服贸基金在行业内备受关注。
追溯到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函〔2016〕40号文件明确提出:“探索设立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拓宽融资渠道,扶持服务贸易企业发展壮大”。同年,国务院批准在上海、杭州等10个省市和江北等5个新区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基金试点,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便是设立服贸基金。
2018年1月,在国务院的批准下,财政部、商务部和招商局集团共同发起成立了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简称“国家服贸基金”),总规模300亿元,分三期募集,首期募集100.08亿元,主要用于数字经济、数字贸易、物流科技和医疗健康等领域。
从那时起,一股国家级的资金流注入了一级市场。
然而,当前一级市场的募资工作依旧充满挑战。
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VC/PE新募集基金的数量和规模分别降至3981只和1.44万亿元,较上年分别减少了43.0%和20.8%,相比2021年的2.2万亿元下降了约35%。
几乎所有普通合伙人(GP)都在思考:哪里能找到新的资金来源?
回想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首次提出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预计将带动地方资金和社会资本近1万亿元,存续期长达20年,被认为是今年最大的创投资金来源。
紧接着,科创债市场开放。5月初,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了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的相关公告——那些具备丰富投资经验、卓越管理能力和优秀团队的股权投资机构,可以通过发行此类债券筹集资金,用于设立或扩大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目前,东方富海和君联资本已获得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接受注册通知书》,这两家投资机构与江苏毅达一同成为全国首批民营股权投资机构科技创新债券试点单位。
回顾过去几年,募资始终是VC/PE行业的最大难题。一方面,政府背景的资金LP逐渐成为出资的主要力量;另一方面,经历过市场考验的社会化LP变得更为谨慎,几乎退出了市场。
实际的分配回报率(DPI)越来越受到重视,LP们也普遍将GP的历史业绩作为重要参考标准。然而,创投行业整体的DPI仍未达到预期,这是市场化资金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此同时,国资LP通常会有更多的考量因素。这对大多数中型综合性机构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利的局面。
感受到这种压力,一些机构开始主动控制规模。正如多位业内领军人物所言,他们之前甚至主动退还了已到账的募集资金。面对市场的变化,适时撤回是一种勇气和智慧的表现,也是一种对市场周期的尊重。
让我们一起珍惜当下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