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校友,正排队IPO敲钟

图灵汇官网

最近有两个公司的首次公开募股引起了广泛关注。

据投资界了解,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亿纬锂能)计划发行H股并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与此同时,市值接近400亿元的石头科技也宣布了在香港上市的计划。有趣的是,这两家公司的创始人都是华南理工大学的校友——亿纬锂能的领军人物刘金成是华工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的博士,而石头科技的创始人昌敬则是华工计算机系出身。

回顾过去,今年华工背景的企业在资本市场表现亮眼。硕士毕业于华工电子与信息工程系的曾毓群带领宁德时代成功在香港上市;80后华工毕业生陈方明率领的博雷顿也在香港联交所挂牌;而门店数量接近400家的遇见小面冲刺港股上市的背后,也有三位华工校友的身影。

华南理工大学位于岭南地区,这所历史悠久的学府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如今已成为中国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力量。

两位华工校友,同时启动香港上市

让我们先聚焦石头科技的故事。

昌敬出生于1982年的湖南岳阳,从小就展现出了卓越的学习能力,17岁时考入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并获得了学士和硕士学位。在大企业担任五年产品经理的经历让他见证了移动互联网的崛起,这也促使他选择创业之路。2011年,他创立了掌上美图工具“魔图精灵”,不到一年的时间,用户数就突破了千万。随后,公司被百度收购,昌敬带着二十多名工程师加入了百度。

2013年前后,昌敬注意到智能硬件市场的火热,尤其是扫地机器人领域,市场潜力巨大且竞争者寥寥。于是,他辞去了百度的工作,投身于智能扫地机器人的研发。2014年,石头科技应运而生。

同年夏天,昌敬和他的团队快速制作了一个扫地机器人原型,小米生态链的投资人在观看演示后立即决定投资。两年后,石头科技的第一款产品“米家扫地机器人”问世,受到了市场的热烈欢迎。

接下来的故事顺理成章。2020年2月,石头科技成功登陆科创板,发行价达到271.12元/股,创造了当时的A股历史最高记录。之后,其股价一度攀升至1492元/股,市值突破千亿元,被称为“扫地茅”。然而,随着市场回调,目前石头科技的市值稳定在400亿元左右。

几乎在同一时间,已经在A股上市的亿纬锂能也宣布了赴港上市的计划,依旧是华工校友的身影——刘金成。早年,不甘心留在湖北荆门乡村的刘金成,先是就读于当地最好的龙泉中学,后来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毕业后又前往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创业初期的两次尝试失败后,他南下加入惠州德赛电池。

在此期间,他发现了锂亚硫酰氯电池的巨大市场空白:需求旺盛、技术难度高且完全依赖进口,就像电池百花园中的雪莲花。2001年,刘金成辞职创办了惠州晋达电子有限公司,开始了锂亚电池的研发。

在此过程中,刘金成继续深造,最终获得了华工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学位。与他一同攻读博士的四名校友以及华南师范大学的袁中直教授等技术专家,也参与到了电池研发工作中。2005年,亿纬电源的锂亚电池开始批量生产。

命运的齿轮不断运转。2009年10月,亿纬锂能在深圳创业板上市,成为首批28家创业板企业之一。上市后,亿纬锂能迅速发展,2024年的营业收入达到48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超过40亿元。其动力电池市占率在全球排名第九,储能电池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二。

当下,在新能源产业集体出海的趋势下,市值超过800亿元的亿纬锂能也决定在香港上市。

IPO频现,“华南最赚钱大学”

这一幕是华工系校友IPO热潮的一个缩影。

今年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宁德时代的创始人曾毓群。1968年,曾毓群出生在福建宁德的一个农民家庭,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工程系后,他来到东莞新科磁电厂工作。1998年,他考入华工电子与信息工程学系,获得硕士学位。之后,曾毓群与两位老同事共同创立了新科源科技(ATL),主营消费类电池业务,凭借拿下包括苹果在内的多家大厂订单迅速打开市场。

直到2011年底,曾毓群将ATL的汽车动力部门剥离出来,回到家乡成立了宁德时代。短短十年间,宁德时代迅速成长为动力电池领域的绝对领导者,市值更是突破万亿元大关。今年5月,宁德时代正式在香港敲钟,创造了港交所的历史性时刻。

就在宁德时代上市前不久,80后的华工毕业生陈方明也迎来了自己的IPO。2004年从华工工程力学专业毕业后,深耕新能源风投领域十余年的陈方明决定亲自下场,于2016年在上海闵行创立了博雷顿科技,专注于开发以新能源为动力的工程机械。今年5月,博雷顿成功在香港联交所挂牌,最新市值超过120亿港元。

更多华工系IPO正在路上。

今年4月,遇见小面向香港联交所提交了招股书。回顾过去,三位85后的华南理工大学校友——宋奇、苏旭翔、罗燕灵在2014年联手开了家面馆,在广州体育东横街开出了第一家30平米的遇见小面。十多年间,他们从小店起步,将连锁店扩展到20多个城市近400家,年收入突破10亿元。今年4月,遇见小面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冲刺“中式面馆第一股”。

不仅如此,五位华工校友联手创业,刚登陆深主板一年的广合科技也开始冲刺A+H股;由华南理工大学生化专业毕业生黄春波创办的临床诊断平台“华银康”最近更新了IPO辅导进展;今年4月,广州超级独角兽粤芯半导体提交了IPO辅导备案,正式启动A股上市进程,其创始人之一李永喜是华工电机专业的毕业生……放眼望去,华工系IPO版图正在不断扩大。

为什么是华工?

云山苍翠,珠江浩渺。

扎根广州的华南理工大学,最早可以追溯到1918年成立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正式组建于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期,是新中国“四大工学院”之一。

华工素以“工程师的摇篮”闻名。但在创投圈,华工更是被称为“企业家的摇篮”,甚至有“华南搞钱大学”的称号——统计显示,华工已经培养了超过200位上市公司或大型企业的创始人、掌舵者,校友遍布商界。

其中,堪称“超级班”的无线电78级,是华工创业传奇的开端,这里走出了中国“彩电三巨头”——TCL总裁李东生、创维集团创始人黄宏生、康佳集团前总裁陈伟荣。

作为国内最早开设汽车专业的高校之一,华工享有“新能源汽车界黄埔军校”的美誉。翻开新能源产业链的校友圈,从整车制造、核心零部件到电池电控,华工系企业占据了半壁江山:广汽集团的曾庆洪、威马汽车的沈晖、长安福特的何晓庆、小鹏汽车的何小鹏、璞泰来的梁丰、通达电气的陈丽娜、宝能集团的姚振华、巨湾技研的黄向东……队伍庞大。

正如何小鹏所说:“如果你是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的学生,想造车的话,只要在校友群里喊一声,学长们就能帮你搞定供应链。”

不仅是汽车行业,如今华工有14个学科领域进入了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化学、农业科学等5个学科领域跻身全球排名前1‰。

“科学研究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依托学科优势,华工建立了29个国家级科研平台、231个部省级科研平台,数量位居广东高校首位、全国高校前列;汽车零部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广东省先进储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燃料电池技术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重要科研平台相继设立,推动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而来之际,华工不仅强化了自动化、新材料、新能源、车辆工程等传统优势学科的学习,还通过实施“+智能”培养模式,优化人工智能基本技能的培养。目前,华工已将人工智能纳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并建设了8个人工智能辅修微专业。

在外人看来,华工非常注重跨学科教育,先后组建了工业设计(信息与交互设计)实验班、金融科技菁英班等跨学科人才培养试点班,设立了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新工科前沿交叉专业,抢占科技高地。

“前贤创业,后人图强。崛起南国,培育栋梁。”这句校歌词句无疑是华工一代代学子创业图强的真实写照。毕业季即将来临,又一批华工人将走出校园,奔向广阔天地。

本文来源: 投资界 文章作者: P2P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