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迎来了一家重量级企业上市。
近日,中策橡胶正式在上交所主板挂牌交易。本次IPO发行价为每股46.50元,首日开盘涨幅超22%,市值一度接近500亿元,最终稳定在约450亿元,成为杭州自2025年以来规模最大的IPO项目。
追溯历史,中策橡胶源自1958年成立的杭州海潮橡胶厂,现已发展为中国领先的轮胎制造商。公司年产量超过两亿条轮胎,年销售额超过390亿元。公司负责人是63岁的浙江企业家仇建平,他曾在北科大和西安交大深造,之后回杭州工作多年后投身创业,目前旗下已拥有四家上市公司。
作为杭州制造业的代表性企业,中策橡胶展示了这座城市的制造业实力。除了电商和网红经济,杭州的硬实力正逐步展现。
杭州孕育的轮胎巨头
中策橡胶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杭州海潮橡胶厂,因建厂于杭州海潮寺旧址而得名。这家工厂是浙江省最早一批橡胶企业之一,起初主要生产胶鞋、雨鞋和力车胎,后来转型生产自行车轮胎,并逐步扩展到汽车轮胎领域。
1992年,杭州橡胶总厂与外资企业中策投资合资成立了中策橡胶,双方分别持股49%和51%。从此,中策橡胶步入快速发展轨道,逐步确立了在国内轮胎行业的领先地位。
历经67年发展,中策橡胶旗下拥有多家知名品牌,包括“朝阳”“威狮”“好运”“金冠”以及“WESTLAKE”。其中,“朝阳”品牌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是国内知名的本土轮胎品牌。公司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还远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多家知名汽车厂商提供配套服务。
根据招股书数据,2022年至2024年,中策橡胶的营收分别为318.89亿元、352.52亿元和392.55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2.25亿元、26.38亿元和37.87亿元。其中,境外销售收入占比逐年上升,分别达到46.91%、47.93%和48.32%,成为公司业绩的重要支撑。
中策橡胶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全钢胎和半钢胎产品。全钢胎主要用于载重货车和工程车辆,半钢胎则广泛应用于轿车和SUV等乘用车。报告期内,全钢胎的收入分别为约158.24亿元、172.11亿元和180亿元,占主营收入比例分别为49.83%、49.01%和46.04%。
并购背后的故事
中策橡胶的成功背后有一位并购专家的身影。IPO前,公司实际控制人为仇建平父女,共同控制了46.95%的股份。此外,杭州国资旗下的杭实集团和杭州金投分别持股25%和15%。
回顾过去,2014年底,杭州橡胶总厂和杭州金投将24.94%的股权转让给中银投浙商产业基金、CPE源峰、复星资本等机构,当时公司估值为85亿元。
五年后,CPE源峰等股东希望退出。恰巧中策橡胶与仇建平旗下的杭叉集团长期合作关系良好,仇建平抓住了这个机会。2019年,他控股的“巨星系”——包括巨星集团、杭叉集团和巨星科技,以57.98亿元收购了中策橡胶46.95%的股份,公司整体估值为123.5亿元。
如今,中策橡胶成功登陆上交所,市值一度突破450亿元,成为今年杭州最大的IPO项目。
并购高手的多重身份
1962年,仇建平出生于浙江宁波的一个农村家庭。16岁时考入北科大,之后在西安交大攻读铸造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进入杭州一家机械进出口公司工作。
30岁时,仇建平辞去稳定工作,从熟悉的五金工具外贸领域起步,开启创业之路。1993年,巨星集团的前身——杭州巨星工具有限公司成立。2010年,巨星科技的核心业务在深交所成功上市。
当时,国内大多数传统制造业民营企业对并购兴趣不大,但仇建平坚信,企业要快速发展,必须通过并购来实现。
他的首次国内并购堪称经典。2011年,巨星集团以黑马之姿成功收购国企改制后的杭叉集团,进入叉车领域。五年后,杭叉集团在上交所挂牌上市,如今市值已超过200亿元。
仇建平回忆称,这次并购谈判仅用半小时,收购后保留原团队,尊重企业文化,未派一人入驻。“并购一家企业后需要几年整合期——整合资源、制定战略、消化资金。然后就可以准备下一次更大的并购。”
此后,巨星集团频频出手,收购大量优质资产。2017年,仇建平以4.65亿元收购新柴股份99%股权,同年7月,新柴股份在创业板上市。此外,巨星科技还收购瑞士徕卡旗下公司、美国百年品牌箭牌Arrow等多个海外公司,以拓展海外市场。
关于中策橡胶的收购,这也是仇建平的得意之作。前期谈判耗时半年,“谈判过程非常艰难,几乎每天都有新问题出现,也有其他竞争者。但杭州国资更倾向引入产业资本。”仇建平回忆,这次收购估值从最初的120亿元谈到128亿元,最终定为123.5亿元。
“我们和基金不同,我们看好企业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发展才入股。”仇建平表示,他对中策橡胶的轮胎产业链充满信心,希望未来10年内将公司销售额提升至百亿美元,为杭州制造业贡献力量。
入主中策橡胶时,仇建平曾公开表示,巨星集团过去9年在并购上投入110亿元。“未来五到十年是中国产业整合快速发展的阶段。”他说,做并购不能盲目,要根据自身产业情况,选择熟悉标的,深入了解团队、市场和品牌,研究未来经营状况,这样才能更好完成并购。
如今,仇建平手握四家A股上市公司——巨星科技、杭叉集团、新柴股份和中策橡胶,涵盖工具、轮胎、叉车、柴油发动机等多个行业。截至目前,这四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总计约1000亿元。
杭州的另一面:不止“六小龙”
放眼望去,杭州正在批量孵化IPO。
上周,创新药领域的明星企业派格生物正式登陆港交所。这家成立17年的公司累计融资超13亿元,背后有多家知名VC/PE支持。上市前夕,派格生物引入杭州国资作为基石投资者,并将总部迁至浙江杭州。
稍早前,专注于3D视觉数字技术的思看科技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浙江省2025年首家A股上市企业。公司三位创始人均为浙江大学校友。
今年的IPO名单还包括铝制品龙头企业永杰新材、有机颜料出口龙头信凯科技等。此外,知名独角兽宇树科技、“杭州六小龙”之一的群核科技、SaaS准独角兽盘兴数智等也纷纷传来或正在等待IPO的消息。
其实,在“杭州六小龙”崛起之前,很多人调侃杭州偏科,只有西湖和网红,没有制造业。殊不知,杭州曾是工业重镇。
这里诞生了亚洲最大麻纺织企业、我国第一座现代化丝绸联合企业、华东地区最大制氧厂……20世纪80年代,杭州工业占全市GDP比重超50%。2002年后,杭州工业产值连续多年破千亿元大关。可以说,工业支撑了杭州数十年的经济增长。
然而,从2006年开始,第三产业逐渐取代工业,成为杭州经济支柱。此后,杭州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成为名副其实的“数字之城”。
是否需要大力发展制造业?对于杭州来说,也曾有过争议和困惑。当面临数字经济发展瓶颈时,看到隔壁省会合肥以产业投资见长,苏州在招商引资方面独树一帜,杭州决定走自己的路。
早在2019年,杭州就提出“新制造业计划”,旨在形成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双引擎”,再造发展新优势。同时,将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列为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
这一计划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值得注意的是,杭州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是结合自身数字经济优势,共同发力。“杭州智造”由此登上历史舞台。
2022年,杭州提出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启动打造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能源五大产业生态圈。次年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仇建平还表示,“未来三年,巨星将持续加大对杭州的投资力度,在城西科创大走廊等地投资固定资产超100亿元。”
产业基金也随之跟进。2023年,杭州提出组建杭州科创基金、杭州创新基金、杭州并购基金三大千亿基金,打造“3+N”杭州产业基金集群,致力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助力五大产业生态圈的高质量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直到去年底,杭州发布《杭州市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6年)》,着力构建通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合成生物等“5+X”未来产业培育体系。
一个新的“5+X”产业版图正在展开。以机器人产业为例,杭州已培育出宇树科技、云深处、申昊科技等近300家相关企业,覆盖智能机器人核心部件、本体、系统集成等全产业链条。最新进展出现在上个月,杭州连续三年荣获“浙江制造天工鼎”,这是全省制造业领域的最高荣誉。
没有制造业的城市难以强大,没有商业的城市难以繁荣。在全球科技产业浪潮中,没有一座城市愿意成为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