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杭州派格生物IPO了

图灵汇官网

派格生物日前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交易,首发定价为15.6港元,不过开盘后股价有所下跌。截至当日中午,公司市值约为35亿港元。

这家专注生物医药领域长达17年的企业,累计融资超13亿元,背后有众多知名投资机构的支持,例如君联资本、元禾控股、凯风创投、联想之星、云锋基金、盈科资本、泰格医药、天士力以及前海母基金等,这使其成为行业内的标杆项目。

在上市前,派格生物引入了杭州国资作为战略投资者,并将总部从苏州迁至杭州。这一举措反映了各地争相吸引新兴产业的趋势。

徐敏与派格生物的成长之路

这一切要从创始人徐敏的故事说起。

徐敏出身于医学世家,1986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后,他在一家附属医院工作。后来赴美深造,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并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方向是蛋白质结构。

在博士后期间,徐敏接触了MBA课程,首次了解到风险投资领域。1997年回国后,他加入新加坡汇亚集团担任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负责医药行业的投资与项目孵化。在此期间,他考察了几乎所有的中国早期生物技术公司,并参与投资了多个项目。

这段融合医学、科研与投资经验的背景,为徐敏日后创立派格生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一系列调整,2008年,徐敏在苏州工业园区创办了派格生物,今年年初将总部迁至浙江杭州。该公司专注于开发慢性病创新疗法,尤其关注代谢紊乱相关疾病。

根据招股书,派格生物已自主研发出一款核心产品和五款候选产品,瞄准2型糖尿病、肥胖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便秘以及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等常见慢性病和代谢性疾病的机会。

其中,核心产品PB-119是一款自主研发的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目前处于接近商业化的阶段,主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和肥胖症。目前,该产品已提交新药上市申请,这是派格生物距离市场化最近的产品。

提及GLP-1类药物,就不能不提到一度被称为“减肥神药”的司美格鲁肽。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GLP-1是当下最热门的药物靶点之一,2020年全球市场规模超过130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400亿美元以上。

然而,截至目前,派格生物没有任何产品获批上市,因此公司尚未盈利且持续亏损。2023年和2024年,公司的其他净收入分别为1464万元和701万元,同期亏损分别为2.79亿元和2.83亿元。

实际上,徐敏曾多次尝试带领公司上市:2021年,派格生物向上海证券交易所提交了科创板IPO申请,但经历两轮问询后撤回了申请。2022年12月,公司再次启动A股IPO计划,但未果。最终,派格生物转战香港联交所。

如今,年过六旬的徐敏迎来了自己职业生涯中的首个IPO。

强大的投资阵容

自成立以来,派格生物已完成至少9轮融资。从招股书来看,其股东包括君联资本、凯风创投、联想之星、云锋基金、盈科资本等投资机构,还有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基金的支持,以及泰格医药、天士力等产业方的参与。

这些融资故事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一次路演后,徐敏接到名力中国成长基金徐立新博士的电话,从而获得了总计180万美元的A轮融资。

联想之星对派格生物的投资始于2011年。当时,联想之星与名力中国成长基金、协力投资、元禾控股等共同参与了派格生物350万美元的B轮融资。派格生物也因此成为联想之星投资的第一个新药企业和首个追加投资项目。

随后几年,派格生物的融资节奏加快。招股书显示,C轮融资发生在2014年,联想之星、元生创投与君联资本等共同投资了750万美元。次年的D轮融资中,君联资本、凯风创投和元生创投继续增资,中亿明源、石河子鑫悦、芜湖众创及香港锦城等机构也加入了投资行列。

产业方也积极参与,2017年的E轮融资由天士力领投2100万美元。两年后,泰格医药参与了E1轮境外融资,而E1轮境内融资则由盈科资本与翼朴资本联合完成。当时,派格生物与天士力签署了合作协议,以推动相关产品的商业化。

最大一笔融资发生在2020年,派格生物完成了近8亿元人民币的融资,由云锋基金、盈科资本和泰福资本等机构领投,前海母基金、元生创投、中鑫资本和园丰资本等多家机构跟投。

此次IPO中,派格生物引入了杭州拱墅区国资旗下的益泽康医药作为基石投资者,认购金额为1.98亿港元,占发售股份总数的65.82%。

随着上市钟声敲响,联想之星迎来了一次早期IPO的成功案例。联想之星总裁王明耀表示:“祝贺派格生物成功上市,我们很荣幸能长期陪伴并见证其成长。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相信他们将在生物医药领域创造更多价值。”

中国药谷的竞争态势

原本扎根苏州BioBay多年的派格生物,在上市前将注册地址迁至浙江杭州,并更名为派格生物医药(杭州)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对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视显而易见。

数据显示,2024年杭州有超过140家医疗健康企业获得新一轮融资,覆盖创新药、医疗器械、细胞及基因治疗等多个领域。其中,天境医药、剂泰医药、浩博医药等企业凭借超亿元的融资额脱颖而出,成为行业内的明星企业。在IPO方面,去年同源康医药和沃氪医疗相继上市,使杭州的生物医药上市企业总数超过了65家。

此外,众多细分领域的知名企业也在杭州落地生根。贝达药业、华东医药、歌礼、赛诺菲等医药企业纷纷选择在杭州安家;启明医疗、诺辉健康、泰格医药等医疗器械及外包服务公司也陆续入驻。

除了科技六小龙和直播之都的标签外,杭州的生物医药产业正在快速崛起。

早在本世纪初,杭州就提出了“信息港”和“新药港”双港建设的战略,将生物医药产业列为“一号工程”。甚至杭州首家上市公司——1993年上市的天目药业,也是来自生物医药领域,成为中国中药制剂的第一股。

自2004年起,杭州每年都会拨付专项资金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此后,相关政策不断出台:2018年提出打造“千亿生物医药生态产业集群”的目标;2019年首次提出“生物经济”概念;2020年强调集中科研力量推动高质量发展;2021年提出打造生物医药与健康万亿级产业;2022年出台了25条生物医药扶持政策……

去年6月,杭州发布了“中国医药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到2026年,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总收入达到6000亿元,制造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一核四园”制造业产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

实际上,中国药谷的竞争在长三角地区早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2024年,上海专门制定了针对生物医药全产业链的支持政策,围绕研发、临床试验、审批、应用推广及产业化等关键环节,推出了37项具体措施。

不仅如此,去年底上海宣布成立100亿元规模的生物医药产业并购基金,并迅速落地。两个月后,由上实集团发起设立的百亿元规模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完成了首轮融资,首期规模约50.1亿元,吸引了市级母基金、产业集聚区引导基金、中央金融机构以及龙头企业如上海医药、东富龙等不同类型出资人的参与。

生物医药重镇苏州同样不甘落后。去年,苏州发布《关于全链条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筑峰强链”的若干措施》,旨在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努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产业高地。

放眼望去,生物医药已经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战场。对于各地而言,这是一个关乎城市未来的关键机遇。

本文来源: 投资界 文章作者: 雷梦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