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和武汉近期发布的新政策引发了广泛关注。两地都提出了在一定条件下允许“最高亏损100%”的举措,目的是鼓励创新并包容失败。
在深圳福田区,一项名为“2025年新启程教育科技人才‘五福礼包’”的计划正式推出,涵盖27项服务,涉及教育、科技和人才等多个领域。该计划旨在帮助企业应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挑战,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例如,通过多种途径吸引高校毕业生和技术人才,积极营造开放友好的环境。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福田区针对创业中的高风险问题,推出了“福”礼包,从基金层面为风险提供保障。政策提高了政府投资基金的亏损容忍度,允许最高达到80%,并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允许最高亏损100%。
武汉同样出台了相关政策,名为《武汉市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民营经济政策20条”。这项政策聚焦于解决民营企业在创新、融资、人才引进和市场准入等方面的问题。其中明确指出,对于种子直投和天使直投项目,允许单个项目最高亏损100%,并放宽了对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等投资比例的限制,最高可达50%。
武汉还计划通过发展长期资本,扩大政府投资基金规模,预计未来五年内与社会资本合作打造一个总规模达3000亿元的母子基金体系,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此外,武汉还希望成为银行股权投资试点城市,并引入保险资金参与股权投资基金。
从深圳到武汉,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国资容错机制的探索中。近年来,国有资本在一级市场的作用愈发显著,出资占比已超过八成。然而,过去国资基金对项目失败的容忍度较低,难以适应当前科技创新的需求。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高端装备、芯片半导体等高投入、高风险领域,建立容错机制至关重要。
去年,成都高新区率先实行了30%-80%的容亏率政策,试图破解国资“不愿投”的困境。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了容错机制的重要性,随后广州开发区和深圳南山区也开始了相关实践。
国资容错的背后,是各地区之间日趋激烈的产业竞争。政府引导基金曾在全国范围内取得显著成效,培育了许多产业重镇。如今,国资通过容错探索展现出更市场化的态度,意在抢占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机会。
尽管这一趋势令人振奋,但国资容错的具体执行仍面临不少挑战,尤其是在审计环节,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