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早期基金的投资者感到焦虑,因为他们的有限合伙人(LP)催促他们在限定期限内花完账户里的钱。否则,LP可能会减少出资。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一位投资总监的朋友身上,他提到自己所在的基金投资期快结束了,但还有大量资金尚未投出去。每次向LP汇报时,他们都要努力缓解LP的担忧,这让团队承受着不小的压力。
大型投资机构普遍遇到一个难题:账面上的资金很难迅速进入市场。这种情况在今年的风投行业尤其常见。LP们也很焦急,因为内部有明确的投资指标考核,但大部分子基金都没能达标。政府部门也在推动投资活动。
投资者们感到困扰,虽然手中握有资金,却找不到合适的项目来投资。多数投资机构虽然没有刻意减少投资项目数量,但与上一年相比,整体投资金额下降了约一成,尤其是创业投资机构的投资节奏明显放缓。年初DeepSeek的热度掀起了一波热潮,也使AI大模型和机器人相关领域更加活跃。不过需要留意的是,目前一级市场的资金和资源正快速集中于少数热门项目,这导致估值攀升和泡沫风险加大,部分机构因此选择暂时观望。
上海一家科技投资基金的负责人表示,尽管最近工作忙碌,但实际进展有限。主要原因是市场上的资金大多流向了少数热门领域,造成竞争激烈且优质项目稀缺。此外,当前市场环境下,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大幅降低,LP信心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保守态度。同时,部分依赖地方基金支持的基金管理人还需满足返投要求,这提高了投资的难度。
地缘政治的变化同样影响了投资决策。有投资人提到,由于贸易摩擦的影响,原本计划面向欧美的某些项目不得不暂停。对于大多数投资机构而言,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找到未来方向并大胆投资是最迫切的任务之一。这种矛盾让一些机构陷入两难:要么让资金闲置贬值,要么冒险投资可能带来损失。
LP对GP的期待不断提高,不仅要求更高的资金使用效率,还希望看到更多创新项目的实际投入。珠三角地区的某国资母基金主管提到,超过九成的政府LP都希望尽快见到投资成效,并设定了具体的年度投资目标。从LP的角度看,资金使用率越高越好,因为它意味着GP能带来更高回报。相反,低使用率可能意味着GP收取了过多管理费却没有履行相应责任。
按照惯例,GP通常有3到5年的投资期限,但有些地方政府要求子基金在三年内完成全部投资并汇报进展。若未达预期,LP可能会发出警告,甚至采取削减资金或扣减管理费等措施。近年来,这类情况屡屡发生。例如,某国资PE因两年内没有投资项目而失去继续获得资金的机会;另一家北京的硬科技VC基金也因未达标而无法获得后续资金支持。
投资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管理费,但在当前形势下,这一传统模式正在改变。一些地方政府明确规定管理费率不得超过实缴金额的1.5%,甚至低至1%。这种趋势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投资困难、募资不易、退出渠道受限,LP持续出资成为GP的一大挑战。有些投资机构甚至面临管理费不足以支付日常运营开支的局面,甚至难以维持基本设备。
为应对困境,部分投资人尝试开拓新收入来源。例如,有投资经理主动参与跟投;有些机构转向财务顾问业务以赚取中介费;还有一些纯国资背景的机构公开承认管理费不足以覆盖成本,并为员工设定了创收目标。
部分GP开始采用不同策略,比如主动缩小基金规模,向LP返还部分资金。这样做不仅是对环境变化的回应,也是为了更稳健地发展。例如,一家老牌基金去年上半年募集了一大笔资金,但因市场条件恶化,最终决定将这笔资金全部退还。创始人认为,运营基金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个人努力,还要考虑外部环境等因素。虽然放弃扩大基金规模看似遗憾,但实际上是一种明智之举。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GP们正在调整策略以适应新挑战。尽管很多人怀念过去的辉煌时期,但回归从前已不可能。如今,投资机构必须学会在有限条件下做出最优决策。正如高瓴创始合伙人李良所说,无论是企业还是机构,都应专注于解决核心问题,而非受市场情绪左右。适者生存,唯有具备持续盈利能力,才能赢得LP的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