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扩招潮,正式来了

图灵汇官网

近年来,考上顶尖高校的机会有所增多。清华和北大先后宣布,从2025年开始,两校本科招生人数都将增加150人。短短几天里,上交大、武大、人大等超过15所知名高校也陆续宣布扩大招生。

分析发现,大部分高校新增的专业集中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发展离不开人才,而人才培养需要教育的支持。随着理工科专业的扩展,部分传统文科专业也在调整规模。

一场关乎国家未来的科技人才争夺战已经展开。

今年,“双一流”高校计划扩招2万人。实际上,这项扩招政策早在2024年就已启动。在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提到,去年优质本科扩招了1.6万人,今年目标再增加2万人。

清华率先行动,宣布2025年将新增约150名本科生,并成立新的本科通识书院,专门培养具有人工智能思维、掌握AI技术和跨学科知识的学生。这些新生将进入该书院就读。

紧接其后,北大也宣布扩招150人,重点面向国家急需的战略领域、基础学科以及新兴前沿学科,主要依托元培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工学院和临床医学专业进行培养。

随后,至少15所“985”、“211”高校迅速响应。例如,上交大计划新增150个本科名额,重点覆盖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川大计划扩招101人,新增指标主要用于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电子科大和西交大分别增加100人和200人的招生规模。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农大此次扩招力度最大,新增500个本科名额,聚焦粮食安全、生物智造、人工智能与装备制造、绿色能源与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等领域。

与此同时,中山大学、兰大、港大等高校也加入扩招队伍。这是近年来较为罕见的大规模调整。

理工科的扩张伴随着文科专业的缩减。近年来,中国高校的专业结构正在经历重大变革。可以预见,未来几年,理工科将迎来更多机会,而文科可能面临更大挑战。

复旦大学近期宣布,文科招生比例将从原来的30%-40%降到20%左右。这意味着文科招生规模将大幅减少,学校将更倾向于向新工科方向转型。复旦校长金力表示,学校计划围绕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和先进制造等领域整合资源,推动学科创新发展。

其他一些老牌文科院校也在探索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尝试突破传统学科界限,培养跨学科人才。例如北大,虽然以文科闻名,但今年扩招的专业并非传统文科,而是新兴前沿领域。人大则计划储备更多“AI+”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事实上,文科专业被削减并不是新鲜事。2023年,教育部等部门提出,到2025年要优化调整高校约20%的学科专业布局。数据显示,2024年新增了1673个国家战略急需的专业,同时撤销了1670个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其中文科专业受影响较大。

例如,川大一次性撤销了31个本科专业,包括公共事业管理和电子商务等;中科大取消了英语、传播学、考古学等人文学科专业;南航撤销了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

这种“增”与“减”的背后,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需求。无论是新增还是撤销,都是为了构建更符合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的学科体系。

人工智能的发展尤为显著。自2018年首批35所高校设立人工智能专业以来,这一领域快速发展。截至2024年,全国已有超过530所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短短六年间增长了15倍。

然而,人才短缺问题依旧严峻。复旦党委书记裘新曾指出,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缺口高达500万,而上海到2025年的需求将达到40万,但目前本地高校相关专业的在校生规模仅为4万。

在全球范围内,人才竞争已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全国高校正加速进入科技人才培养的竞争阶段。

与此同时,一批年轻的技术创业者正在崛起。他们大多拥有理工科背景,擅长技术创新,热衷于创业。他们的成功案例表明,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世界。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许多创业者并非海归,而是完全在中国成长起来的本土人才。他们凭借出色的技术实力,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毫无疑问,全球创新的重心正在向底层技术转移,中国年轻一代的创业者正在开辟自己的道路,书写新篇章。

正如一位创业者在座谈会上所说:“国家的创新需要年轻人贡献力量。”年轻的力量正在汇聚,中国工程师红利正在释放,这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前进力量。

本文来源: 投资界 文章作者: 兰州小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