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由快手公益携手甘肃一山一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以及青海省年保玉则慈善基金会共同主办的“非遗传习学堂”第二期能力提升培训活动在甘肃临夏举办。此次活动为来自甘肃、青海和山西的18位非遗传承人提供了数字技能培训,涵盖短视频创作、AI技术运用、非遗教学技巧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旨在为非遗技艺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据统计,我国现有国家级至县级四级非遗传承人总数超过10万,然而,在一些偏远地区,不少传承人由于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支持,正面临技艺传承困难、收入偏低以及传播渠道狭窄等问题。“非遗传习学堂”正是针对这些问题,通过系统性的支持措施,帮助这些传承人提升技能并拓展市场,使古老技艺得以延续和发展。
这次培训不仅搭建了一个传承人之间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还借助数字化手段开辟了一条全新的传承路径——即“非遗+科技”。参与第二期项目的18位传承人分别掌握了剪纸、景泰蓝、泥塑等多种传统工艺。通过“资金援助+技能培训+宣传推广”的组合方式,“非遗传习学堂”帮助传承人打破地域界限,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方式接触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培训中融入了深度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名为“AI助力非遗传承”的课程里,讲师何浩介绍了快手开发的“可灵AI”,并演示了其在非遗短视频创作、文案编写以及素材生成方面的实际操作。例如,会宁剪纸非遗传承人曹海仁提到:“过去完成一幅作品的线稿需要两天时间,而现在借助AI工具,只需三分钟就能完成。”这显著提高了创作效率和质量。
此外,非遗走进校园也成为了培养新一代接班人的关键环节。来自青海果洛州的两位传承人登德日和扎西兰加讲述了他们与当地学校合作开设“可灵AI与非遗技艺”课程的经历。学生们在接触AI技术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立志要努力学习,为传承本民族文化贡献力量。
培训期间,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还有丰富的实践活动安排。比如,兰州交通大学染缬艺术研究所的张宁老师围绕《非遗研学课程设计》主题进行了讲解;势成咨询创始人韦栋则通过案例分析向大家传授了版权登记、品牌管理和侵权防范的知识。另外,何浩讲师就短视频账号管理、内容规划以及视频制作等问题给予了具体的指导。
课程结束后,学员们前往多个具有代表性的非遗文化区域进行了实地考察,包括林家遗址彩陶非遗工坊、茶马古市以及八坊十三巷等地,与当地的传承人面对面交流技艺,并学习如何开办和经营自己的工作室。
作为国内首个结合互联网优势为困境非遗传承人提供全面支持的公益项目,“非遗传习学堂”自2024年启动以来,已经成功协助多名传承人实现了技艺传承与经济收益的双赢局面。展望未来,快手将继续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社会责任感,探索更多有效的解决方案,让更多的非遗项目能够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