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锂双引擎延伸工业无人机航线

图灵汇官网

在安徽黄山的清晨,薄雾缭绕的茶山上,一架无人机悄然掠过层层叠叠的绿色波浪。它不需要频繁返航充电,一次飞行便能完成整片茶园的病虫害监测与预警任务。这架无人机背后,是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陈忠伟团队研发的高比能氢-锂混合动力系统。

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两项突破性成果:高比能超低温电池与高比能氢-锂混动系统。它们共同解决了工业无人机续航短、载重小的问题,为低空经济提供了全新的能源解决方案。

传统锂电池驱动的无人机普遍面临续航瓶颈,多数机型飞行时间不超过一小时,且在复杂环境下性能明显下降。而陈忠伟团队针对这一问题,开发了适应极端环境的新型电源系统。

在漠河的极寒测试中,该团队的超低温锂电池成功支持六旋翼无人机完成飞行和物资运输任务。其能量密度达到每千克400瓦时,可在零下40摄氏度至50摄氏度之间稳定运行。即使在零下40摄氏度,电池仍能保持80%以上的放电能力,适用于极地科考等严苛场景。

氢-锂混合动力系统则通过“氢燃料电池+锂电池”的组合,实现长时间巡航。相比传统方案,续航时间提升超过100%。这种双能源模式让锂电池负责起飞、爬升等高功率需求,而氢燃料电池则提供持续稳定的电力支持。

智能能量管理系统是这套系统的“大脑”。它像汽车的混动模式一样,根据飞行状态动态分配能量。起飞时由锂电池提供瞬时高功率,巡航阶段则由氢燃料电池主导供电。这种“削峰填谷”策略使系统始终处于高效运行状态,能耗降低约18%。

为了优化氢燃料电池的表现,团队在材料与控制方面进行了多项创新。他们采用超薄质子交换膜、复合催化剂以及亲水基团修饰技术,使电池具备自增湿功能,无需额外加湿设备。同时,梯度孔径结构的阴极扩散层优化了气流分布,提升了反应效率。

在锂电池方面,团队通过电解液配方改进和负极材料优化,显著提升了其在极低温下的表现。纳米硅碳复合结构有效缓冲了硅颗粒膨胀,使得电池在零下40摄氏度下仍能保持92%的容量,循环100次后衰减控制在8%以内。

这些技术突破不仅延长了无人机的飞行时间,也增强了其在各种环境下的适应能力。目前,搭载该系统的无人机已在农业、林业、渔业、文旅等多个领域展开应用。

例如,在渔业中可用于水质监测和非法捕捞巡查;在林业中可进行林火预警和资源巡检;在农业中可实时监测茶园病虫害和作物生长情况;在寒冷地区则可用于远程物资运输。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相关产业链也在加速构建。上海洗霸科技已成立专门企业,计划建设年产7500套动力系统的生产线。未来几年,团队将逐步推出高原、海洋、高温、低温等不同型号产品,拓展至边境巡逻、海上风电巡检等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到2030年,团队希望建立“氢—锂混合动力”行业标准,累计交付超过10000套系统。陈忠伟表示,他们将持续推动这一技术发展,让中国动力成为全球低空经济的重要力量。

本文来源: 图灵汇 文章作者: 赛先生福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