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低空企业扎堆“牵手”高校 万亿产业尝鲜订单式人才培养

图灵汇官网

近年来,随着低空经济的迅速崛起,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议题。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与高校开始携手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推动低空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眼下,多个低空企业已陆续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搭建产教融合平台。例如,亿航智能与清华大学联合设立低空航空技术研究院;沃飞长空与西南交通大学展开战略合作;北大荒通用航空则联合多所院校发起低空经济无人机行业产教融合项目。这些合作不仅涵盖科研攻关,还涉及专业共建和人才定向输送,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与此同时,部分高校也加快了对低空技术相关专业的布局。今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六所高校正式开设“低空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标志着低空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此外,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三所高校还计划增设相关博士点,进一步拓展人才培养层次。

据估算,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而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庞大的市场前景带来巨大的人才需求。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该校测算显示,每年有超过4000人需要直接进入该领域工作,而整个行业潜在人才缺口高达23万人。

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例如,北航通过“厚基础、强交叉”的教学模式,结合飞行器设计、人工智能、通信控制等多个方向,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他高校也在探索如何结合自身优势,打造特色化人才培养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低空应用场景不断扩展,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日益精细化。技术研发人员不仅需要掌握航空器设计、飞行控制等专业知识,还需具备网络通信、AI算法等跨领域能力。同时,无人驾驶、垂直起降飞行器等新兴方向,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技术标准。

在实际应用中,不同高校正根据自身资源和产业需求,制定差异化的培养方案。比如,农业无人机相关的研究更关注飞行器性能与作业任务的结合,而物流配送方向则强调系统集成与运营管理。这种细分趋势有助于避免同质化发展,提升人才匹配度。

总体来看,低空经济的发展正在重塑人才培养格局。校企合作的深化、专业设置的优化以及跨学科能力的提升,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随着更多高校加入这一领域,低空人才的供给将更加充足,为行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本文来源: 图灵汇 文章作者: RigelEvents
    下一篇

[标签: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