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秭归县泄滩乡的山间,无人机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农业的面貌。它们穿梭于陡峭的山坡之间,将一筐筐新鲜采摘的夏橙安全地运送下山,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与此同时,在鸿来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的培训中心,12名学员正专注地观察大疆智慧农业平台上的实时数据。老师轻点鼠标,屏幕上立即显示出无人机作业状态的变化,飞行轨迹和覆盖范围清晰可见,仿佛整个果园都被数字化掌控。
过去,山区农业面临诸多挑战:地形复杂、劳动力不足,传统的肩挑背扛不仅效率低,还存在安全隐患。如今,无人机成了农民手中的得力助手。田间一人挂筐,起降点一人卸筐,飞手一人操控,形成“一机三人”的高效协作模式,彻底改变了以往的劳作方式。
鸿来农业负责人刘辉德表示,公司通过管理、制度和技术三方面的保障,已建立起覆盖全县12个乡镇、167个村庄的服务网络。年均完成飞防作业100万亩次,吊运服务达80万吨,业务范围也从柑橘扩展到蔬菜、茶叶等多个领域。
最初,刘辉德仅购买了几架载重20公斤的小型无人机,用于喷洒农药。面对复杂的地形,团队不断探索与改进,直到2023年,T50机型实现50公斤的载重突破,标志着技术迈上了新台阶。
“当机器能吊起100斤果子时,老乡们终于认可了!”刘辉德回忆道。如今,公司服务内容涵盖播种、施肥、巡田、除雪、应急救援等多个场景,620余台无人机构建起覆盖山区的“天网”。
培训教室里,来自五峰、远安,甚至重庆、河南的学员齐聚一堂。每班人数严格控制在12人以内,确保教学质量。从报名注册到每日打卡,从理论考试到实操考核,一套完整的培养体系让鸿来农业已累计输出超过1800名持证飞手。
政策的支持也为这一变革提供了强大动力。秭归县落实中央农机补贴和特色产业奖补政策,2021年以来累计发放补贴超815万元,支持无人机数量超过800台。同时,对飞防和吊运分别给予每亩8元和25元的补贴,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
基础设施方面,政府投入70万元建设9处无人机起降平台和12个充电桩,并计划在未来新增上千个起降点,部署200多台移动储能充电车,为低空作业提供坚实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秭归县人社局首次将农业无人机操作纳入农村社会化服务职称评审体系,已有9人获得初级职称,60名个人享受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累计授信1200万元;38家企业获得融资1.2亿元,总授信额达1.33亿元。
随着“秭归飞手”劳务品牌的申报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投身这一新兴行业。00后青年郑堃组建专业采果团队,年收入突破百万;技能大赛冠军谭龙飞带领团队拓展脐橙管护全链条,成为行业新星。
未来,鸿来农业计划建设农资农机服务中心、培训学校和维修中心,打造产业前端供应与末端维修的完整生态链。这不仅是对现代农业的积极探索,更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