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部门首次实施大型无人机东北冷涡观测试验

图灵汇官网

6月19日凌晨5点,辽宁朝阳上空被厚厚的云层覆盖。一架名为“海燕”II的无人机从当地机场起飞,前往渤海湾方向,目标是捕捉一场与东北冷涡相关的降雨过程。这次行动是气象部门首次使用大型无人机对东北冷涡进行观测,目的是提高天气预报准确度和灾害预警能力,同时探索低空经济在公共服务中的应用。

东北冷涡是东亚地区重要的天气系统,影响着该区域的降水、温度变化和季节特征。但同时也带来暴雨、洪涝、寒潮、大风等灾害性天气。

据中国气象局东北冷涡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首席袁潮介绍,东北地区约30%的短时强降水、50%的雷暴大风、80%的龙卷风都与东北冷涡有关。这类天气系统具有突发性强、变化快、范围小等特点,给预报工作带来很大挑战。

辽宁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周春晓表示,地面观测站和高空探测点分布有限,难以全面掌握冷涡内部的变化情况。利用无人机进行观测,相当于为预报员提供了更清晰的视角,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冷涡的结构和变化,从而提升灾害预警水平。

此次任务中,“海燕”无人机搭载了多种先进设备,包括下投探空系统、SAR雷达、激光测风雷达和云雷达。飞行距离超过400公里,投放了4枚探空仪,获取了大量有效数据。

通过无人机收集到的数据,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冷涡内部的温湿度、风速等信息。这些数据被用于改进数值预报模型,有助于提升降水预测的准确性。

袁潮表示,这些数据能帮助精准判断暴雨位置和强度,识别强对流天气的触发条件,从而提高预警效率和准确性。

辽宁省气象台结合无人机数据和卫星、雷达等资料,迅速完成天气分析。周春晓认为,无人机在冷涡观测中的应用,为预报工作带来了重要突破。预报员可以提前发现可能引发强对流天气的条件,及时发布预警,为防灾减灾争取时间。

本文来源: 图灵汇 文章作者: 蒋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