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举行的第八届亚太智慧供应链与物流博览会上,有迹象表明低空经济正逐渐融入医疗行业,并可能在未来危重病患的救治中扮演重要角色。
上海、浙江、重庆等地正在加速推进“低空+救援”的医疗应用布局。这种方式不仅能快速运送急需药品,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时间,还能在突发事件中更高效地转移伤员。
据业内专家介绍,对于急性心梗和脑卒中这类疾病,及时使用溶栓药物对患者的生存至关重要。例如,急性心梗患者的最佳用药时间为两小时内,而脑卒中患者则约为4.5小时。
尤其在四川这样地形复杂的山区地区,紧急医疗援助和药品配送的需求尤为迫切。近期,重庆开通了一条常规化的无人机急救药品投递线路,成功通过无人机为一名在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治疗的白血病患者送去了抗感染药物。相比传统陆路运输,无人机运输节省了近一半的时间。
“在高山和偏远地区,药品应急配送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人工智能公司迪洛斯的董事长汤浩在展会上表示,“四川的创投机构正在打造一个以雅安为中心的应急低空物流中心,覆盖全省。”
尽管无人机任务会受到天气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正在得到改善。汤浩提到,他们已在峨眉山完成无人机定点直飞测试,并尝试结合AI技术监控和预测微气候条件,以提升飞行安全性。他指出,按官方规划,到2035年,约2600万台无人机将在3000米以下的低空区域运营,如何应对空气流动带来的挑战成为关键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的蔡鸿亮教授认为,借助AI技术,低空供应链的决策流程将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路径规划到风险评估都能实现自动化。
在上海及其他城市,低空经济同样有机会在医疗急救中发挥作用。本月,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架“急救(转运)无人机”在浙江和上海完成了多项实际演练,包括海上模拟伤员急救转运和院前病患救治。
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吴迪评价称,这一无人机的成功试飞标志着我国在救援现场与后方基地间的伤员转运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并填补了国内空白。
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低空经济服务专委会的名誉主任范鸿喜透露,目前,低空经济专委会正与大健康专委会和医疗卫生专委会合作,探索建立基于低空经济的城市急救体系。
上海多家三甲医院已配备直升机起降设施,若形成网络,将覆盖上海及长三角地区,推动医疗急救系统的发展。
范鸿喜补充道,发展低空经济需结合AI技术创新、供应链协同、资本投入和政策指导,上海正努力构建完整产业链,力争在全球占据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