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中国对《民用航空法》作出修改,并提交至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次修订主要为了适应低空经济发展的需求,确保空域划分能够充分考虑低空经济的特殊要求。自2021年“低空经济”首次纳入国家规划以来,这个概念在2024年的全国两会上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最新修订进一步强调划分空域时必须兼顾低空经济发展的需要。
低空经济正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合理的空域划分对这一领域的进步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提升空域资源的利用率,还能带动经济增长,同时保证飞行安全。同时,划分空域时需要平衡各方需求,实行分类管理并适时调整,从而最大化利用空域资源。
近年来,一系列政策的推出加速了低空经济的发展。比如,2021年2月,“低空经济”被首次列入国家规划;2023年6月,《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出台,对无人机的生产与飞行活动做出具体规范;2023年10月,《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提出,要在2025年前完成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试点运行,并在2035年前实现新型通用航空设备的商业化应用。
202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低空经济”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到了2024年3月,它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经济新增长的动力之一。同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再次提到要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
统计显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突破5000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5万亿元,而到2035年可能增长至3.5万亿元。行业专家指出,低空经济蕴含着巨大的产业潜力,或将催生数万亿元的市场规模。
根据修订草案,划分空域时需考虑到低空经济的发展诉求。第七十四条特别提到,划分空域时应综合考量民用航空、国防安全、低空经济发展以及公众利益,确保空域得到有效利用。
中民低空经济发展促进联盟副理事长高泽龙提到,明确空域划分标准以满足低空经济需求,在促进产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和保障飞行安全等方面意义重大。
“明确划分空域时要考虑低空经济需求,这对推动通用航空和无人机行业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非常有帮助。此外,这样做也能更高效地利用空域资源,防止资源浪费,提高使用效率。另外,这一举措还有助于构建更加完善的空中交通管理体系,提高飞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高泽龙说道。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则认为,划分空域需要综合多种因素,采取分类管理和动态调整的方式。依据飞行器类型(有人机、无人机)、飞行高度、飞行目的(运输、旅游、应急救援)等进行分类,并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尤其是在低空经济发展快速的区域,应及时优化资源配置。此外,划分空域还需结合低空飞行设施布局情况,既要保证飞行活动有足够的支持,也要协调好安全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从最初的低空经济概念提出到现在针对无人机和空域管理的细化政策,中国的低空经济政策框架正不断完善。未来,还将有更多的相关政策陆续出台,进一步优化低空经济的发展环境,推动其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