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国内无人机行业曾一度成熟,特别是在零部件硬件领域,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星逻智能希望在无人机行业中发掘一个“蓝海”市场。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工业无人机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预测,到2025年,中国民用无人机市场的总规模将达到750亿元。其中,工业无人机市场规模将达到450亿元,主要应用于农林植保、安防和电力巡检等领域。
具体而言,在消费级市场,无人机市场已经形成了“寡头”格局,新进入者几乎难以生存。相比之下,工业级市场在热潮消退后,行业的应用价值开始显现。当前,许多无人机应用市场尚未完全定型,仍有许多机会。
作为无人机创业者,王海滨认为,国内无人机产业具备良好的硬件基础,而以2B行业应用为代表的新趋势正在形成。
不过,星逻智能的目标是寻找一个“蓝海”市场,并为现有的无人机市场提供增值服务。
显然,星逻智能并不打算直接进入工业级市场,而是希望通过另一种方式参与其中。
那么,什么样的“蓝海”市场能够服务于已经充分竞争的无人机行业?王海滨看到了无人机“无人化操作”和“电池更换”的问题。
举例来说,在作业过程中,一个飞手无法做到24小时不间断操控无人机。而在突发紧急情况下,他们往往束手无策。一旦无人机实现自动化,这些难题将迎刃而解。
众所周知,与消费级无人机相比,工业级无人机通常体积较大,因此在搬运和操作方面更为复杂。“如何让无人机真正应用于工业领域,解决实际问题,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实现‘无人值守’。”王海滨表示。
届时,搭载SkyScout™系统的无人机将实现联网化,无需人工操作即可自主按照预定路线飞行,并能够在大范围内进行精确测绘扫描。此外,完成巡检任务或需要回巢充电的无人机将由调度系统引导至最近的机站,实现精准降落和充电。机站将承担“机场塔台”的职责,除了调度和充电,还负责规定无人机的下一次飞行路径、进行数据分析等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星逻智能开发的是一个兼容性平台,但实现的不是电池兼容性,而是无人机起落架充电结构的兼容性。目前,他们的平台已兼容多款无人机机型,主要应用于智慧城市管理、工业巡检和植被调查等领域。
至于为何没有选择自行生产无人机零件,王海滨以汽车厂商为例,指出整车厂通常不会自己建设加油站。因为整车厂一般不会兼容其他汽车品牌,这会导致最终的市场量级不足以支撑产品的产业化。他表示,这种情况下开发的产品往往是项目制的,推广起来有难度。
当然,星逻智能不仅要做一个通用充电系统。“最终,我们将从硬件入手,与无人机制造商和行业软件服务商进行匹配和合作;未来,我们的产品将兼容数百种无人机和软件,使无人机具备完全自主智能飞行和数据处理功能。”王海滨说。
围绕无人机产业,自2017年底以来一直存在一些“看衰”的声音,尤其是在一些无人机公司倒闭或裁员的时候。对此,王海滨认为,只有当热潮退去后,真正有实力的公司才会显现出来,并获得资本的关注、融资、技术优化和产品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