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地高校百支战队决战无人机应战赛

图灵汇官网

比赛前夕,空军工程大学的学员们仔细调试无人机,为即将到来的比赛做好准备。比赛地点位于渭北高原,这里的灰蒙蒙天空与南方截然不同。来自全国一百多家军地院校、科研机构和一线部队的最强战队齐聚于此,800多名选手将在三原校区进行为期三天的激烈角逐。

“智胜空天-2018”无人机挑战赛聚焦于智能无人领域及未来无人作战的发展前景,设置了多目标识别、定点攻击、空空对抗等多项科目,让原本平静的校园变得热火朝天。

赛场上的不可控因素

计时器的数字快速跳动,厦门大学的李萱凝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观众们也为她捏了一把汗。队友们焦急地催促着,尽管做了充分准备,但在赛前调试时,李萱凝还是乱了阵脚。正当他们准备检查代码逻辑时,裁判宣布:“预备时间到,出局!”李萱凝无奈地关闭了电脑,并在朋友圈里表达了她的失落。

李萱凝的团队在赛前模拟探路时表现出色,但在正式比赛时,由于多架无人机同时起飞,造成了严重的雷达信号干扰,导致她的无人机失控。同样,空军工程大学的胡正豪和他的“陆战雄鹰”团队也面临了类似的困境。尽管他们克服了寒冷天气带来的挑战,但最终因转向角度不够,无人机撞向隔板,未能重回正轨。

真正的胜者

“智胜空天-2018”比赛期间,许多选手经历了挫折,但同时也收获了宝贵的经验。陆军工程大学的大四学员李征对无人机技术有着浓厚兴趣,并多次参加国际赛事。然而,在这次比赛中,他在硬件设计和软件应用方面遭遇了挫折。在2V2空战中,李征的无人机在起飞时就出现了问题,最终不得不弃赛。尽管如此,李征依然坚持与对手交流,询问对方的技术细节,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真正的胜利者并非只追求奖牌。空军工程大学的“大黄蜂”航模队在各类科技竞赛中屡获佳绩,但他们深知,成绩并不是唯一的目标。团队带头人许卓凡表示,无人机技术如何应用于未来的空天战场,仍需不断探索与研究。为此,他组织了一场无人机技术研讨会,探讨了无人机作战的新模式以及应对蜂群无人机的策略。

赛事背后的挑战

“迅速下降!”在比赛过程中,空军工程大学的教练王成对无人机的操作员发出指令。赛前,该校向军航管制部门申请了临时空域,但飞行高度不得超过100米。在多目标识别赛场上,一架无人机突然失控,飞行高度超过了安全范围。

比赛的顺利进行不仅依赖于参赛选手的表现,还离不开保障人员的支持。负责雷达管制的周志华老师带领团队昼夜监控无人机的飞行轨迹,确保赛事的安全进行。裁判系统的设计与运行也倾注了大量心血,教员梁晓龙通过实地测量和数据校正,大幅降低了系统的误差。

比赛虽已结束,但参赛者们的共同愿景是——智胜空天,期待来年再次相聚。

本文来源: 图灵汇 文章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