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动手8架无人机的72岁老人,他到底有什么航拍梦

图灵汇官网

管新民,网名“雪山飞舞”,1948年出生。他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曾被评为温州十佳摄影师,并担任温州市体育局特约摄影师。作为温州市首批无人机航拍“飞手”,他用无人机记录了温州除夕万人健身跑、马拉松大赛、千人瑜伽等大型赛事。

管新民长期致力于公益拍摄,支持温州市的残疾人事业。2015年,他被市委宣传部授予“温州十佳摄影师”的称号;2016年,又被鹿城区宣传部授予“最美残疾人”的荣誉。

近年来,随着智能科技的发展,无人机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航拍也成为一种流行的摄影方式。管新民就是温州的一位年逾七旬的摄影爱好者,他在无人机问世后短短几年内便拥有了八架无人机。

今年72岁的管新民是温州最早的无人机航拍“飞手”之一。记者初次见到他时,就被他的年轻活力所感染。“这是我买的第一架无人机,这是我现在常用的第八架无人机。”他自豪地向我们展示了家中的无人机。

无人机在中国出现较早,但专门用于航拍的技术成熟于2013年至2014年之间。“我第一架无人机是大疆精灵2号,花费3500元通过网上团购购得。”管新民回忆道。2014年12月,他第一次听说可以航拍的无人机。当时,温州市场尚无实体店销售无人机。

起初,他没有老师指导,只能靠说明书摸索。第一次试飞时,他选择了空旷的瓯江进行试飞。“我当时已经做好了让它掉进江里的准备。”管新民说。每次飞行都让他提心吊胆,生怕无人机无法返回。早期的无人机技术并不成熟,有时会失去信号,这让他感到非常紧张。

不久后,他在丽水南尖岩航拍时发生了坠机事故。飞机飞上去后不知去向,他带着十多个人找了很久才找回。修理需要半个多月,他决定再买一架同样的无人机。

2016年,听说无人机有新款,功能更强,他忍不住又买了第三架。之后陆续买了第四架、第五架……从2014年12月到2018年8月,短短四年多的时间里,他总共购买了八架无人机。其中一些是因为坠毁或损坏不得不更换的新机,更多的则是为了更好的设备来提升航拍效果。管新民说:“无人机技术更新很快,有时不到一年就会更新换代。”

“航拍是我的夙愿。”管新民说,早在十多年前,他就曾在新疆、甘肃等地尝试航拍。尽管成本高昂,他依然毫不犹豫地体验了航拍的魅力。

“无人机的出现,让我仿佛拥有了翅膀,实现了空中拍摄的梦想。”管新民这样描述他对无人机航拍的热爱。这些年,他不仅拍摄了祖国的壮丽河山,还远赴北美洲的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印度的“大壶节”、印尼的原始部落等地,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在印度航拍时,他还因为无人机拍摄引起了当地安全部门的关注,护照被逐一检查,所有照片都被拷贝后才放行。甚至惊动了中国驻印度大使馆的来电询问,他立即表示没有问题。

“有些国家禁止无人机入境,比如前年我去南非和美国时,无人机就不能带进去。”管新民说。

航拍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需要大量的练习和经验积累。管新民分享了他的心得:耐心阅读说明书,胆大心细,不断学习和实践。当VR技术与航拍结合时,可以让人身临其境地体验不同的视角。最近,管新民迷上了在朋友圈发布720度全景VR作品。

例如,2018年10月22日发布的《璀璨瓯越》作品,观众可以通过手指滑动感受瓯越大地的灯火辉煌;11月7日发布的五马街旗袍秀VR作品,则从空中俯瞰五马街的刚柔之美……

“我会航拍也要会制作,最近在学习VR全景制作。”管新民说,他热衷于学习最新的摄影技术和知识,提供独特的视角。720度全景技术正迅速普及,为了更好地掌握这项技术,他还特意在网上找到南宁的一位老师,花了一千多元购买了直播课程。

“VR全景图片做得好不好,从补天技巧上就能看出。”采访中,管新民指着一幅作品中的某处细节说,“这个地方的天空颜色有点偏。”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这是管新民微信朋友圈的签名,也是他虽已年逾古稀但仍紧跟时代潮流的秘诀。

今年是管新民成为摄影爱好者第十五年,最近他正在为即将举办的个人摄影展忙碌。管新民说,2004年退休后,他加入了市老年大学的摄影班,从此与“光与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尽管年事已高且有听力障碍,但他依然坚持不懈,不断探索新的摄影领域。他的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各种摄影比赛,包括《神兵天降》获得2015年第四届“沣标杯”国际聋人摄影展金奖,《畬乡运动会》获2017年“中国畲乡杯”瓯江行特级收藏奖等。

1月17日,《管新民个人摄影展》将在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举行。这也是老干部摄影家协会成立25年来首次为个人举办摄影展,以往一般只举办集体摄影书画展。

“我喜欢亲近自然,深入生活,用相机捕捉神州大地的美丽,用镜头记录时代。对摄影的热爱,常常让我忘记时间,忽略年龄,克服困难,沉浸于光影的世界。”管新民这样表达自己对摄影的追求。

本文来源: 图灵汇 文章作者: 王管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