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掉馅饼”成真了?无人机领域大爆发,上市公司掷重金...

图灵汇官网

近年来,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不少生产商经历了裁员和转型的挑战。特别是2017年,由于无人机干扰航班、实名制政策出台以及管控加强等因素,消费级无人机市场陷入瓶颈期。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许多企业开始转向商业级无人机市场。

在广州天河区的一个小区内,一架送餐无人机正在平稳地降落在指定草坪上。配送员早已等候在此,无人机着陆后,他迅速从无人机搭载的快递箱中取出外卖,第一时间送到客户手中。

这种无人机送餐模式是永辉超市在智慧零售领域的一项创新尝试。用户只需在线下单,系统会自动判断是否采用无人机配送。工作人员将商品放入起降台上的无人机后,点击“起飞”按钮,无人机便会按照预定航线将货物送达目的地。

超级物种广东省区总经理郑欲辉表示:“传统配送模式最快需要30分钟才能送到顾客手中,而使用无人机配送,从起飞到送达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效率提高了大约40%到60%。”

近年来,无人机技术催生了许多新业态和新模式,不仅仅局限于送餐服务。例如,今年5月,饿了么宣布获得了首批无人机即时配送航线的批准,并正式投入商业运营。顺丰和京东等企业也在几年前就开始探索无人机配送业务,并进行了多次试运营。

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刘强东提到:“随着无人机的广泛使用,偏远地区的居民可以享受到与大城市相同的产品和服务。此外,农民也可以将优质农产品快速销往大城市。”

熊逸放所在的无人机公司,最初专注于消费级无人机。然而,自2016年下半年起,无人机市场融资额急剧下降,消费级无人机的利润也逐年减少。许多企业在这场行业洗牌中被淘汰或裁员。熊逸放所在的企业也裁掉了近70人。然而,他们很快意识到物流行业的巨大潜力,于是将业务重心转向了无人机物流领域。

熊逸放指出:“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竞争激烈,利润下滑迫使厂商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幸运的是,无人机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工业无人机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农业植保、道路巡检等领域已广泛采用无人机,提前布局的上市公司也迎来了收获期。

在重庆某试飞基地,一架植保无人机正在进行交付前的测试。清华大学教授王浩文与试飞人员讨论了无人机的散热情况。他表示:“植保领域是一个确定的应用市场,国家对农业现代化的需求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

珠海隆华直升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洪军表示:“我们2017年9月开始投放18架农业植保机,主要用于新疆、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的验证试飞。今年,通过产品优化和扩大产能,我们每周可以生产3至4架无人机,年产量可达100架。”

工业无人机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根据中信建投的研究数据,2017年我国工业无人机市场规模达到33亿元,同比增长26.44%。预计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27亿元。

尽管涉足无人机领域的上市公司众多,但无人机业务对这些公司的影响仍较为有限。有些公司甚至暂停了对无人机业务的投资。不过,许多公司仍在积极布局,希望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抓住这一新兴市场带来的机遇。

本文来源: 图灵汇 文章作者: 刘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