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报道了溧水区和凤镇吴村桥群英圩水稻田的一幕,展现了一幅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的生动画面。在12日傍晚的酷热之中,无人机在水稻田上空穿梭,精准施用肥料,成为农田作业的新常态。
在田埂旁,陈兴堤,一位资深的溧水谷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手,正利用手机APP操控无人机,轻松完成施肥任务。他回忆起过去背着沉重的化肥桶、在泥泞的田间劳作的日子,那时不仅体力消耗大,效率也极其低下,尤其在高温天,极易引发中暑。如今,通过引入大型无人机,陈兴堤和同事们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转型。
合作社于2018年开始投资购置无人机,彻底告别了传统的人工施肥模式。陈兴堤只需在凉棚内操作手机APP,设定飞行路径,无人机便自动执行任务,将肥料均匀洒向稻田。这种高效便捷的操作方式,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作业效率。据现场测算,一台无人机从起飞至完成作业只需不到3分钟,而单次可装载的肥料重量达100斤,满负荷运行下,一台无人机一天可覆盖500亩农田,而人工则仅能完成30亩左右。
溧水谷丰农机专业合作社承包了4200多亩水稻田,陈兴堤和他的团队负责在一周内完成所有水稻田的追肥工作。在炎热的夏天,陈兴堤的工作时间被压缩至“8小时工作制”,早晨6点出门,晚上5点收工,除去午休时间,每天大约工作8小时。这一改变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也为陈兴堤这样的农业从业者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合作社负责人陈小建透露,陈兴堤等农机手的年收入可达10万元,这得益于他们不仅熟练掌握传统农耕技能,还掌握了无人机操作技术。合作社为员工提供稳定的年薪保障,体现了对人才的重视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承诺。
这一事例展示了科技如何深刻影响现代农业,通过引入无人机等先进设备,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改善了农业从业者的劳动条件,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