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域 | 语音识别为司法鉴定提供助力

图灵汇官网

语言文化传统保护

当我们听到某个熟悉的人在呼唤我们的名字,或者当我们喜欢的歌手在唱歌时,即使看不到他们的脸,我们也能够凭借声音辨别出是谁在说话,这就是语音识别的作用。而在司法实践中,语音识别技术的应用则被称为语音司法鉴定。

在司法领域,语音学家作为专家证人,会对与案件相关的语音现象或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得出语音学上的“司法鉴定”。这不仅包括判断录音中的说话人是否为嫌疑人,还可以根据语音中的各种特征,如语音、社会语言和方言等,对未知身份的人进行分析,推测其性别、年龄、地域、文化水平、职业甚至身高和体型等信息,为案件侦破提供线索。

语音用于司法鉴定的前提是个人语音的稳定性和独特性。虽然人在成长过程中语音会发生变化,尤其是从儿童到青少年时期变化显著,但总体来说,一个人的语音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从生理角度来看,个人的发音器官变化缓慢,不易改变;从习惯角度来看,语音特点如词汇选择、停顿、情绪表达等都是长时间练习的结果,相对固定。

语音的独特性使其成为司法鉴定的重要工具,根据对录音材料的不同处理方式,语音鉴定技术可分为两类:听觉语音学分析法和声学语音学分析法。

听觉语音学分析法依赖于经验丰富的语音学家,他们通过对录音的细致听辨,掌握录音中的语音特征,从而获取有效的侦查信息。例如,在一起绑架杀人案中,语音学家通过对录音的仔细分析,最终帮助警方锁定嫌疑人,成功破案。

声学语音学分析法则将语音视为数字信号,通过提取反映个人特征的数据,如基频、线性预测系数和梅尔频率倒谱系数等,对比嫌疑人的语音数据,计算其相似度,完成鉴定。这种方法也被称为“声纹鉴定”。例如,在一起电话诈骗案中,语音学家通过分析嫌疑人在现场录音中的语音特征,成功锁定罪犯。

语音司法鉴定的历史悠久,早在1660年,语音就被用于识别嫌疑人。随着语音学的发展,特别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声学分析方法逐渐成熟。1966年,美国出现了首例声纹鉴定案例,而中国在1973年开始研究计算机语音识别。近年来,中国的语音识别技术迅速发展,为语音司法鉴定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有力支持。

由于语音证据具有方便采集、涉及隐私较少等优点,语音司法鉴定案件的数量将不断增加。因此,完善取证程序、提高声纹分析的准确性对于当前的司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来源: 图灵汇 文章作者: 手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