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用体温给手表发电,我国研发出新型柔性发电薄膜材料

图灵汇官网

中科院电工所的古宏伟团队与昆士兰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在智能穿戴设备的柔性发电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开发的一种基于Ag₂Se的柔性热电薄膜材料,在室温和发电装置功率密度方面均创下现有同类材料的新高。

近年来,随着智能穿戴设备的普及,传统电池的频繁更换和维护成为一大难题,阻碍了其广泛应用。热电技术可以直接把热量转成电能,具有无机械部件、环保等特点,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多数柔性热电膜的性能不够理想,平面设计也让温差难以形成,影响了输出功率。

研究团队借助化学溶液法,结合抽滤和快速热压技术,在尼龙基底上制作出一种高性能的柔性Ag₂Se/rGO复合热电膜。Ag₂Se纳米线为主要构成部分,其(013)晶体取向较强,有助于提高电子传输效率;多孔尼龙基底增强了材料的结合力,同时赋予其出色的柔韧性。网状结构的rGO形成了高效的导电通道,还可通过能量过滤机制筛选低能载流子,显著提升了电导率和Seebeck系数,同时也抑制了声子传播,降低了热导率。经过这些改进,团队将Ag₂Se材料的热电性能大幅提升,制成了ZT值达1.28的柔性复合膜,这一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研究人员利用这种复合膜,参考拱桥结构设计了一个包含100个热电单元的三维柔性发电装置。这种设计有效增加了温差,提升了热电元件的排列密度,解决了平面装置性能不足的问题。该装置的归一化功率密度高达9.8μWcm⁻²K⁻²,刷新了基于Ag₂Se的柔性发电装置的记录,成功为手表和温湿度计等设备供电。

这项研究把热电转换技术引入柔性发电领域,为智能穿戴设备的能源供应提供了新方向,对推动此类设备的实际应用意义重大。

这项研究成果以《高性能Ag₂Se基热电材料助力可穿戴电子设备》为题,于5月29日发表在《自然通讯》期刊上。想了解更多详情的朋友可查阅论文链接。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提到的所有外部链接仅供参考,具体信息以实际情况为准。

本文来源: 图灵汇 文章作者: CSDIsum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