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心脏漏跳、睡眠不足……智能手表的数据能信吗?

图灵汇官网

近年来,运动手环、智能手表、智能跑鞋等可穿戴设备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些设备方便用户实时监控自身健康状况,但也因为用户对智能监测设备数据的理解不准确,导致了一些人出现健康焦虑等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呢?

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能够监测多种健康指标。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迅速崛起。这些设备与用户需求更加匹配,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还拓展了更多的应用场景。例如,有些消费者提到:“以前买的运动表只能显示每天的运动量和消耗的卡路里,而现在手表可以监测心率、血压、血糖和体温。”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主要分为消费级和医用级两大类。消费级设备面向普通健身爱好者,主要监测运动量、心率、睡眠、热量消耗和体脂等健康指标,帮助用户管理自身健康。而医用级设备则主要服务于疾病患者,特别是对血压、血糖、心电等体征数据进行实时监测。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市面上流行的智能手表和手环大多属于消费级设备,而医用级设备则常见于子女为家中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购买。

尽管可穿戴设备在监测睡眠等方面提供了便利,但其数据的准确性仍有待商榷。一些消费者表示,虽然手环可以详细显示深度和浅度睡眠情况,但这些数据有时会引发不必要的焦虑。例如,有人发现自己深度睡眠时间只有不到三小时,反而加重了心理负担。

关于可穿戴设备的睡眠监测数据是否可靠,武汉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旃培艳指出,这类设备监测的是简单易得的数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更准确的评估应通过医院的多导睡眠图进行。此外,睡眠障碍的形式多样,科学的监测手段非常重要。

除了睡眠监测外,一些消费者反映他们的智能手表经常显示心脏漏跳。经过多次就医检查,却发现并无异常。

对此,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马为表示,部分智能手表已获得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认证,可以提供健康监测数据,也能供医院和科研机构参考,但这些数据不应作为诊断的唯一依据。

技术进步推动了智能可穿戴设备更好地服务于日常生活。

与其他电子设备一样,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续航能力也是一个需要改进的问题。很多知名品牌的智能手表需要每天充电。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技术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增加,智能可穿戴设备在健康管理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未来不仅可以解决当前的健康问题,还能通过物联网构建全面的大健康生态系统。

安徽省人工智能协会副理事长范美辉指出,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未来发展将集中在两个关键方面:一是传感器芯片,未来将能更全面地监测人体生理和生命体征;二是人工智能算法,未来将扩展更多功能和应用场景,甚至提供情绪价值,从数据监测到发现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帮助用户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本文来源: 图灵汇 文章作者: 定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