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城市的“里子”也出彩

图灵汇官网

城市地下管廊:破解管线布局难题与提升基础设施效率

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管线布设一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课题。传统的地面架设或地下埋设方案各有弊端,导致街道“蜘蛛网”现象及频繁的马路开挖问题。近年来,随着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和推广,这一系列问题逐渐得到解决。

集约化管理,减少道路施工干扰

想象一下,一座位于四川成都高新区的隧道内,地下近20米深处,一条宽11米、高2米的地下管廊映入眼帘。这里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里子”,集中了自来水、通信光纤、高压电缆等近百条管线,它们如同城市的脉络,井然有序地排列。这样的设计不仅解决了管线的集中管理问题,也使得城市面貌更加整洁。

一劳永逸,避免重复开挖

以往,市民们或许不解为何常有修路的需求,其实是因为道路下方的管线故障需要紧急修复。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以成都金融城为例,一条长3.4公里、宽16米的地下管廊正拔地而起。在这里,电力、燃气、供水、通信等管线得以统一管理,每200米设有专门的入口、通风口,确保检修便捷。这意味着,所有管线的维护工作均在管廊内部完成,无需再开挖马路,有效降低了对市民日常出行的影响。

功能集成,打造“海绵城市”

地下管廊不仅是管线的收纳空间,更是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秘密武器”。以金融城地下管廊为例,其内部设置雨水舱与回用水泵,实现了雨水的收集与再利用,有效提高了城市的防洪能力。当暴雨来袭,管廊的排水系统能迅速排泄积水,保障城市交通顺畅,保护市民安全。

科技助力,确保安全稳定运行

为了确保地下管廊的高效运作,成都建立了强大的总控中心,实现对全市地下管廊的全面监控和指挥调度。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氧气浓度、温度、湿度等关键指标,一旦出现异常,系统将立即预警并启动相应措施,保证管廊内的各项设施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同时,通过三维可视化管理界面,可以模拟复杂的地下环境,提前演练各种突发情况,显著提升了应急响应能力。

因地制宜,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城市规划的智慧在于平衡与创新。在成都,地下管廊的建设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实施。例如,在洛带镇,原有的污水管道被迁移至地下管廊内,不仅消除了安全隐患,还美化了城市环境。而在天府新区的绿地公园中,地下管廊与地埋式污水处理厂相连,实现了水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既提升了城市功能,又优化了景观效果。

长远规划,推动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成都计划到2035年,地下综合管廊总长度将达到1000公里,形成覆盖广泛、布局合理的地下基础设施网络。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将极大提升城市运行效率与安全性,也将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这一系列创新举措,成都展示了如何在城市发展中兼顾美观、安全与效率,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本文来源: 图灵汇 文章作者: 齐中飞
    下一篇

垃圾分类是垃圾产生、回收和利用过程中的中间环节。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并对垃圾进行精准处理和有效利用,体现着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能力。一些在垃圾分类管理方面做得较好的国家,付出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