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观察:中国人形机器人生态链完成场景闭环

图灵汇官网

今年春晚中,宇树机器人受到广泛关注,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成为热门领域。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到6382亿美元,预计到2032年将超过2.5万亿美元,年均增长超过20%。人形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重要成果,正迎来快速发展的阶段。

AI大模型的出现为机器人发展带来新的动力,使它们从高算力的智能系统转向更简单的操作。过去机器人注重外形模仿,现在更强调实用和功能。人形机器人正在成为具身智能的载体,从概念展示进入商业化阶段。中国产业链的务实特点让机器人真正具备“干活”能力,成为关键问题。

在芯联集成2025年的投资者日讨论中,一条清晰的产业化路径浮现:从降低成本、提升精度到实际应用,中国企业在工程上找到了解决商业难题的方法。

传统人形机器人研发曾以形态相似为目标,但AI大模型的引入改变了这一方向。因时机器人CMO房海南表示,过去30年学界关注外形,而AI大模型让机器人成为具有智能的载体,从外形模仿转向类人操作。高通预测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将达到1.24万台,市场规模63亿元,未来十年产值有望突破4000亿元。

AI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机会,业界对基础设施建设达成共识,相关投资开始增加。成本是产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五年前,一只灵巧手的价格昂贵,如今中国供应链改变了这一局面。

因时机器人通过自主研发的微型伺服电缸,降低了灵巧手的成本。他们的产品具备接近人类的抓力,并采用高精度传感器,支持精细操作。芯片层面也发生了变化,上游厂商将多个部件整合成单芯片系统,减少外围元件,降低显性成本。

精度是商业落地的关键。因时机器人将手指精度做到0.2毫米,才能稳定完成任务。真正的挑战在于感知、决策和执行的整体协调。魔法原子联合创始人顾诗韬指出,他们通过自研多自由度灵巧手和采集真实数据,实现了精准协同。在洗衣机工厂,机器人完成了多项工序,速度提升了三倍。

站在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处于关键阶段。硬件受益于军工技术下放,软件因工业机器人普及而进步。两者结合,形成从P0到P2的跨越。

这场机器人革命的意义不是让机器人像人,而是让人因为机器人而更加自由。

实验室中的机器人能完成复杂动作,但产业化需要的是“有用”。场景选择成为商业化的重要环节。产业逐渐从追求全能转向专注特定场景。

魔法原子的目标是先在单一场景实现盈利,再扩展到更多领域。他们与芯联集成合作开发芯片,构建产业生态。

工业场景的需求推动技术进步。洗地机工厂更换频繁,传统机器人切换成本高,而人形机器人表现出柔性优势。芯联集成和魔法原子合作优化芯片,提高机器人稳定性。

因时机器人在医疗和助老场景进行探索,其触觉反馈系统帮助使用者感知物体特性。芯联集成正在开发柔性压力传感器,用于抓取易碎物品。

家用机器人需要多功能,而工厂机器人只需完成特定任务。这种“技术向善”的应用有助于机器人获得社会认可。

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供应链的协作。围绕芯联集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已经形成。芯片制造、零件生产、整机组装和用户测试紧密配合,加快技术进步。

赵奇提到公司的“货架式系统代工”理念,客户可以按需使用芯片设计到封装测试的各个环节。这种模式降低了创新门槛,促进了产业发展。

数据标准缺失是当前的主要挑战。各企业数据无法共享,影响模型训练。魔法原子发起的计划旨在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芯联集成提供硬件支持,推动行业标准化。

人形机器人走向车间,超越工具属性。这些技术不仅用于机器人,还推动了智能时代的进步。中国产业展现出独特节奏,不追求炫技,而是支撑整个行业的成长。

本文来源: 互联网 文章作者: 金芯师
    下一篇

导读:【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如今,中国正引领全球机器人产业开启新一轮变革。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在报告中表示,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更是全球55%机器人产品的生产基地。2024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