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着急”落地,应用方却喊话“先理清市场需求,警惕‘技术泡沫’”

图灵汇官网

目前的人形机器人和几年前热议的自动驾驶有不少相似之处。当时很多人觉得这项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但实际情况是,它能真正应用的地方比大家想象的少得多,这就是常说的技术泡沫现象。现在,很多专注于人形机器人的公司对康养行业的需求还不清楚,不知道怎么用机器人提供有效护理,也不确定机器人手、胳膊和手指该具备什么功能,甚至要不要加互动设计,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最近,在一次行业会上,适老社会科技创新中心的负责人金靖提到,虽然人形机器人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但在实际生产中,往往忽视了一个关键点——先搞清楚需求是什么。近年来,人形机器人正快速走出实验室,开始在康养和汽车制造等领域发挥作用。在康养方面,企业和科研单位正在尝试让机器人参与陪伴、康复训练和辅助移动等工作;而在汽车制造里,一些人形机器人已经进入生产线,负责分拣、搬运和装配任务。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提醒,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不能操之过急。比如,上汽通用动力科技的徐啸顺表示,尽管不少企业都在找应用场景,但真正大规模普及的领域仍然有限。主要原因是汽车生产线的工作难度大,现有的技术还没完全达标,而且人形机器人的制造成本比传统工业机器人高得多。他认为,未来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和人工的比例可能会达到7:1:1。

徐啸顺还提到,虽然某些重复性强、体力消耗大的岗位可以用人形机器人减轻员工压力,但在其他场景下,半人形机器人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续航久、定位准,功能接近全功能人形机器人。因此,他认为半人形机器人是人形机器人普及前的一种补充形式。他预计,今年会有更多车企在部分车型中安装人形机器人,到明年数量可能达到几百甚至上千台。

与此同时,与会专家也提醒行业注意“技术陷阱”。金靖特别强调,在养老或其他领域,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非常重要。机器人公司得搞明白护理的具体工作内容,以及如何借助技术更好地服务人类,而不是一味追求技术突破。杨永进一步指出,当前人形机器人面临的最大难题还是技术和成本控制。他举例说,把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放到商场当销售员是不现实的。此外,尽管汽车制造商已在生产线上普遍使用机械臂,但一线工人并未完全离开,而是转型为远程监控和管理机器人。这意味着引入新科技不一定能省钱,反而可能增加额外开支。所以,人形机器人能否被广泛接受,最终取决于技术进步的速度、成本的有效管控以及能否找到可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

本文来源: 互联网 文章作者: 软件工程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