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形机器人行业正深度融入大模型技术。3月10日,智元机器人发布了首个通用具身基座模型——智元启元大模型(Genie Operator-1)。该模型融合了VLM(多模态大模型)和MoE(混合专家)两大技术体系。借助人类与多种机器人数据的结合,这个模型让机器人拥有了全新的学习能力,可以适应各种环境和物品,迅速应对新任务并掌握新技能。
智元启元大模型还能够匹配不同类型的机器人硬件,在实际应用中持续改进。浙江、北京、广东等地出台的支持政策显示,人形机器人即将进入量产阶段,并将在多个领域广泛使用。
在2025年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大会上,天津大学的王天友副校长预测,未来五年内,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年增长率可能超过30%。预计到2030年,中国相关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万亿元人民币左右。
展会现场,多家企业展示了最新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例如,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G1展现出优秀的运动表现,山东优宝特的泰山机器狗则表现出色的工业应用前景。此外,还有不少公司带来创新性的机器人技术和解决方案。
长城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短期内机器人主要服务于工业生产,但随着技术进步,它们会逐步走入普通家庭,实现全面商业化。政策支持和技术革新共同推动机器人行业加速发展,2025年被视为机器人大规模生产的起点。
对于量产面临的挑战,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的王博表示,“万台规模是关键节点,十万台以上才能迎来爆发”。通用化是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前提条件。
不过,要达到更高水平的通用性,人形机器人需要解决与现实世界互动的问题。这需要开发高性能AI芯片和专门针对具身智能设计的网络结构,以便大模型能在终端设备上高效运行。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建伟指出,还需利用真实与合成数据构建高质量数据集来减少AI模型的错觉问题,并优化算法增强机器人对现实世界的理解能力。他相信,AI与具身智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两者相互促进。
从组成来看,机器人系统包含肢体、边缘处理单元(即“小脑”)和云端控制中心(即“大脑”)。肢体部分涉及伺服系统、电源管理和传感器网络等;“小脑”负责操作、协作及运动功能;“大脑”则覆盖认知交互、行为规划、逻辑推理、情感感知及情境分析等功能。
目前成熟的机器人应用场景包括无人机配送、物流辅助、救援行动以及自动驾驶车辆等领域。张建伟认为,未来的重点将放在个人出行助手、家庭服务机器人、多功能制造设备以及建筑工程机器人等方面。